前几天网上冲浪时,弹出了这么一则新闻:
官方 开展未婚人群人工流产干预行动
???
这话看着好像不太对劲,人工流产这事能怎么个干预法?
出于好奇点进去看,结果被某些网友秀了一脸。
图源澎湃新闻报道
是,乍一看这标题,确实吓人。
但只要点进去看了内容,都能明白 " 干预人工流产 " 只是最后的效果,不是手段。这个专项行动真正的着力点,是前期干预意外怀孕。
更本质地说,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性教育,搞清楚生育这个事情不能乱来。生不生都该做好计划,从根源上杜绝意外怀孕导致的堕胎。
明明人家白纸黑字写着 " 减少青少年意外怀孕和人工流产 ",可某些网友非要带节奏,偷换概念成 " 不让未成年少女堕胎 "。
一下就成功煽动了大众情绪。
讲真,与其为博眼球瞎嚷嚷,不如关注报道中披露的几个数据:
我国人工流产具有 3 个特点:数量庞大、重复流产者占比高、年轻未孕的女性比例大。《中国实用妇科于产科杂志》2021 年刊发的一篇文章指出,近 5 年来,每年人工流产的总数一直徘徊在950 万左右。吴尚纯等汇总 19 篇文献,调查妇女人数39820,25 岁以内妇女占比例未 47.5%。而近些年有研究显示,我国小于 20 岁的人群已成为人工流产妇女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澎湃新闻》
看上去,只是冷冰冰的数字。却很少人仔细想想:
# 这 950 万次堕胎手术背后,真正受伤害的人是谁?#
可以明确的是,这些数据指向了一个趋势:
人工流产的人群越来越年轻化。
很明显,这 950 万次怀孕,都不在这些年轻人的计划内。
又或者说,他们在发生性行为之前,根本就没想过后面的事。
意识上的问题,就从意识上去解决。
那么,未成年人意外怀孕后,到底要面对什么?
案件一:长沙公交车站台,冰冷的椅子上。
少女 A 头枕在一个男人腿上,短裙上盖着一件男外套,短裙下——
没穿内裤。
警察问她年龄,她意识不清地晃了晃手环:
2005 年 8 月 1 日生,即现 17 岁。
女警搀扶她到警局调查。
女警让她把包里物件放在桌面,她有些为难:
有不该拿出来的东西。
随后,桌面上出现了香烟、避孕套。
她解释不穿内裤的原因:患有严重的妇科疾病,一穿就又痒又痛。
接着,她突然站起来,环顾四周确认没人——
掀开了裙子。
女警吓到了,立刻跟她解释强调:
不要不要,你坐那边。
我不是医生,我不能帮你检查。
在女警的询问下,少女平静地说着性经历。
避孕套,是和某邻居男性一起时使用的。
怀孕三次,引产两次,人流一次。
别忘了,此时,她才 17 岁。
再看案件二:2021 年 9 月,长沙市天心区坡子街派出所。
未满 14 岁小玲去医院检查出怀孕,其母亲报警。
与其发生关系的 20 岁男子,以为 " 都是双方愿意的 ",对此事无动于衷,只冷漠回应:
我也很无奈
玩过头了呗
直到被警察严肃教育,他才哭着和小玲的母亲道歉。
以防还有人跟他一样离谱,我在这得啰嗦一句:法律规定,行为人明知是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而与其发生性关系,不论幼女是否自愿,均应依照刑法第 236 条第 2 款的规定,以强奸罪定罪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