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求学期间的李杨分别在德国拍摄了两部记录片《妇女王国》,主要记录了摩梭族的走婚制;《欢乐的绝唱》主要记录了哈尼族的喜庆葬礼。
在他看来,做为一名导演,或者是一名艺术创作者,应该有一种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后来李杨在 1996 年,为抗战 50 周年而创作了纪录片《痕》。
电影就是李杨的表达工具。
2000 年,41 岁李杨决定回国成为第五代导演黄建新的副导演,在剧组实践的机会,积累经验。
回到北京定居的他,平时没事就会去图书馆,寻找适合改编成电影的小说,无意中看到了作家刘庆邦描写煤矿生活的中篇小说《神木》,决定要把这个小说翻拍成电影。
李杨将人性里最基本的对立善与恶,用写实的手法展现给了观众,所以我们能在《盲井》里自甘堕落的农民唐朝阳和仅存一丝善念的宋金明,也能在《盲山》中看到法盲村民,和心有正义但性格软弱的乡村教师。
" 盲 " 系列电影就像李杨在电影中的窥看视角,记录了一些无法被观测到的地方——现代社会的盲区,或者说是人性。
李杨也因为《盲井》得到了第 53 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一时间名声大噪。
他认为这些电影将人性恶的一面展现出来,是给社会大众一个警示,要警惕那些隐藏在社会中的人性之恶。
拍《盲山》的初衷
李杨是个疯狂的导演,一个骨子里刻着 " 真实 " 的疯导演。
为了拍出《盲井》,将剧组设在矿场上专门去矿上和工人们下矿,一同体验生活。
最后一次下矿拍摄
在矿井里给演员王双宝说戏
为了拍出《盲山》,亲自走访那些曾经被拐卖的妇女,甚至会接触一些人贩,采访和收集大量的真实案件。
《盲山》的拍摄地点选在了陕南的一个山村里,有个角色叫郑小兰,这个演员是真得从四川被拐卖到这个山村里的。
李杨认为只有做足资料调查,不管是采访、案例,用这些真实的细节才能构思出一个真实的剧本。
而创作者如果没有足够的调查,直接去揣摩一个 " 客观 " 的角度,那将只是一个极其狭隘的角度。
李杨是一个抱有远大理想的导演,但真正去实践这些理想时,眼前的困难是一重又一重。
最初拍《盲井》时,李杨自己投资,虽然国际上获了大奖,但是由于某些原因国内无法上映,成为 " 地下电影 ",加之盗版光盘泛滥,拍完最后还欠债。
但是李杨并没有就此退缩,或者妥协。为了筹钱拍摄一部电影,先是李杨拉投资,投资商中途撤资。
然后找周围亲戚朋友借钱,李杨的好友兼投资人郭宇宽自封 " 史上最穷投资人 ",无条件支持李杨。
最后李杨自己接活儿往里砸钱,打开李杨导演参加的作品中,你会发现他担任过《致青春》的艺术指导,徐克《智取威虎山》的编剧等。
当资金解决了,还要一遍又一遍的审查,这也是从 " 地下电影 " 转为 " 地上电影 " 的必经之路。
2007 年《盲山》的结局有两个版本,内地版是白雪梅被解救成功;另一个版本结局则是白雪梅看到自己父亲被自己的 " 丈夫 " 殴打,抄起菜刀砍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