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来二去的 ……
部分观众可能原本带着反感的,但渐渐都能接受了。
但仔细想想,这才真的可怕 ……
把一些恶心的违法的东西包装成温馨的来洗脑大众,
有部分没啥阅历的观众确实会被洗脑 ……
以后看到了恋童癖,估计会想到这个剧,然后觉得,有可能合理?
但仔细想想,不管怎么包装怎么美化,其实内核都没变。
另外,日本已经不是第一次这么干了 ……
前几年还拍了一部美化诱拐孩童的电影《第八日的蝉》,
同样豆瓣评分高的离谱 ……
剧情也是经典的老一套,
女主因为自己委屈所以偷走别人的孩子,然后和孩子产生了真正的母女情。
核心是偷走孩子,
但导演和这个小学生题材剧一样,搞了蛮多春秋笔法。
比如,女主偷孩子,是因为自己确实受到了打击,
然后女主确实也很照顾这个偷来的孩子 ……
同时妖魔化孩子的亲生父母
所以光看导演要突出强调的部分,大家可能会觉得偷孩子很正常。
但想想设定?
还是很膈应的 ……
想想让这堆日本人来拍《盲山》这种题材 ……
分分钟部分观众豆瓣文艺青年哭泣信不信?
就,编剧导演们有 1000 种可以规避这些膈应点的方法,
但老是选择这种最膈应人的表现手法
明明是司马昭之心,
却硬是要包装成孟母春晖心 ……
然后吐槽观众思想太守旧老套了
或许,这就是艺术的自由?
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