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任何关于影片或者女主角的非正面评价,都极有可能令质疑者遭遇罗琳那样的口诛笔伐,那影评人当然会聪明地闭嘴。
但真正的好莱坞电影经典不是这么打造的。
被称为「史皇」的威尔 · 史密斯,一度成为好莱坞一线票房巨星,出演的《绝地战警》系列、《独立日》票房都大获成功。
这些选角都太精彩了,《独立日》中观众甚至根本不会觉察出演员肤色是什么样,是地球人就对了啊!
再看 2015 年由网飞出品的科幻剧集《超感猎杀》。剧集中有白人、黑人、韩国人、西班牙人、印度人等等,肤色不同,取向各异,但这部剧讲的就是来自不同城市的八位陌生人齐心协力,杀出一条生路,找寻超感真相的故事,不会让人觉得是为了多元化而多元化,剧集成功就很合理。
2018 年,乔丹 · 皮尔自编自导的《逃出绝命镇》大放异彩,而影片的主题和关键悬念,正是建立在不同肤色之上。
那为什么像《小美人鱼》这样的作品,会引起全球观众的争议呢?
因为这些看似 " 正确无比 " 的作品的背后,已经看不到合理的剧情和人物逻辑。强行改变主要演员的身份、肤色、颜值,以此来标榜 " 正确 ",却违背了影视创作的基本原则,肆意挑衅普通观众的常识和智商,当这样的选角在好莱坞大行其道,电影怎么会好看呢?
好莱坞再这么 " 自黑 ",迟早完蛋
当整个好莱坞陷入魔怔,网传的新版《哈利 · 波特》同人剧将启用大量跨性别演员出演,比如哈利的父亲詹姆 · 波特,必须由非白人演员饰演,母亲莉莉 · 波特,则想要一个性别不明、跨性别者出演的荒诞新闻,就一点都不出奇了。
需要说明的是,「ZZ 正确」初衷是好的。
它的目标是呼吁大家关注少数族裔和各种弱势群体,避免出现冒犯和歧视。
但是当这出魔幻大戏的剧情走向极端," 哈利之母 " 罗琳仅仅因为争议性言论,就遭遇了死亡威胁。
当美国国民 IP《星球大战》也被质疑主创几乎都是白人男性,没有黑人导演,也没有黑人编剧。
当小雀斑埃迪 · 雷德梅恩公开表示自己当初出演曾为他获得奥斯卡提名的《丹麦女孩》是个错误,放在今天自己绝对不会接下这个角色。
对于平等、包容的呼吁和提倡,渐渐变成了一种强制,这个故事早就变味儿了。
而这一切的结果就是:好莱坞电影正一步步走向死胡同。
肉眼可见的是,近几年来,好莱坞电影越来越缺乏惊艳感,这当然不都是强行 ZZ 正确的原因,是因为好莱坞的创作力衰退。
但是创作基本的前提不就是百花齐放?当 2020 年奥斯卡明确将「申报最佳影片必须包括少数族裔」变成一种明文规定,这是对电影创作的激励,还是限制?
有分析人士指出," 日本导演大岛渚的电影《感官世界》,放到如今是无法拍出来的,因为投资方不会允许,会受制于这种恐怖的氛围。"
而过度选角的红利也不是所有作品都能吃到。
比如一部《安妮博林》就惨遭群嘲。
主角安妮 · 博林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亨利八世的第二个王后,伊丽莎白一世的生母,但饰演她的却是黑人女演员朱迪 · 特纳 - 史密斯,最终剧集在 IMDb 上评分一度低至 1.1(满分 10 分),豆瓣 2.4。
说到底,是人物设定的过度偏差,已经严重影响了观众的整体观感。
但当这股风潮愈发激烈,整个好莱坞已经风声鹤唳。
2018 年,斯嘉丽 · 约翰逊计划出演一部以跨性别者为主角的电影《摩擦和拖拽》。但在全网争议下,最终寡姐辞演,这个项目也被搁置。
《老友记》的制片人考夫曼就为节目中都是白人而道歉。「未能在节目中充分考虑种族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