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台节目上,接到一个 30 岁女生的求助:
她因压力从大厂离职回乡,却发现小地方生活压力也大,收入还低。顿时迷茫,不知道该留下,还是重回大城市。
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无力感。
这个女生本想从陌生人那里,得到一些地域选择的建议。
一位男听众拿过话筒,直接无视她的困惑,输出一段答非所问的话:
" 你该结婚了,毕竟你都 30 岁了。"
" 你工作越找越不行,说明你的梦想已经破灭了你知道吗?"
坐他后面的小姐姐都听笑了。
说这个例子,不是要挑拨两性矛盾。
这幕真正戳到我的是:
当一个人走到死胡同,鼓起勇气对大众暴露自己的无助,换来的,却是无法代入困境的批判和说教。
网络时代,我们以为科技能联结更多的人,孤独会得到缓解。可距离拉近了,人心并没有走得更近,反而迎来更深的、甚至带刺的孤独。
人与人的悲喜,真的无法相通吗?
可谁都会有这样脆弱和绝望的时刻,需要某人来拉自己一把。
# 如果说,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那有没有办法,让孤岛互相看见?#
有人正在做这件事——
以上片段,出自《朋友请听好 第二季》。
这个节目的初衷很简单,请来何炅、谢娜、董子健、井柏然等明星嘉宾,通过电台的形式,倾听普通人的孤独,分享平凡生活的美好。
为千里之外的陌生人,释放一点善意。
听着很沉闷?
如果因此就跳出文章,或者拒绝节目,真的会错过一份珍贵的体验——
一种人类情感共通的神奇体验。
虽然也有些 emo 时刻 …… 但相信我,最终得到的治愈会更多。
说它 emo,是因为现代人,真是太孤独了。
上面那个 30 岁女生的孤独感源于不被陌生人理解,但有些人的孤独感,偏偏来自身边人。
王女士说起自己的故事时,语气中透着说不清的落寞。
这天,她忽然被老师严正地叫到女儿的初中,受了一通批评之后,她才搞清楚发生了什么:
原来她的女儿发了一条吐槽老师的朋友圈,被同学截图举报了。老师这才找家长过来兴师问罪。
是王女士疏于管教吗?不,她完全不知道这件事。
原来女儿的朋友圈把她屏蔽了。
" 我们已经冷战一个月了。" 说这句话时,王女士带着点哭腔。
确实无奈。
孩子出问题,父母不但没能第一时间发现,还得老师找过来才后知后觉。
这个例子让人唏嘘,但有人说出来,就有可能帮到某些人:
多少在同一屋檐下的至亲,也未曾意识到互相之间正在疏远和陌生?
而我更心疼这个只出现在故事中,未能亲自倾诉的女儿。
妈妈感到孤独,是觉得自己不被女儿充分接纳。
女儿看似是造成母亲悲伤的坏人,但女儿的孤独呢?
我相信,一个孩子不会无故疏远一个值得依赖的亲人。更甚的是,在她选择了相信朋友,胜过相信自己的妈妈后,却惨遭截图举报。
你说这件事情错的人,不只是孩子
截图的同学,我觉得也不见得对吧
小小年纪,就失去了依赖的港湾,还见识了背叛的狰狞。
她的心灵会遭受多大的创伤?
特别是在初中这种叛逆期,朋友间的反目,两母女的冷战,又对她的性格和未来产生了那些负面影响?
不得而知。
希望王女士在大众的建议下,能改善和女儿的关系,及时挽回一些东西。
朋友的背叛,已经足够让人心寒。
那如果是枕边人的背叛呢?
一个名为小熊的女士控诉:
她和老公准备生孩子了,考虑卖掉现在的房子换 180 万,再向公婆借 40 万,好换一套大房子。她愿意跟老公共同承担这笔 40 万借款,也同意写下借据,签字画押,确保会还给公婆。
但她没料到,老公带回来的借据,上头写着的欠款不是 40 万,而是 220 万。
老公坚决认为卖掉的房子是婚前他父母为他购置的,既然现在卖房换房,那卖房款也应该算作父母对他的借款,他不愿意亏欠,所以要小熊跟他一起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