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达
陈亮声与斯琴高娃也是经人介绍认识。陈亮声在一本挂历上看到斯琴高娃,一见钟情,托导演凌子风介绍。
" 他到一个朋友家做客,看到一个有 12 个演员的挂历,有刘晓庆、潘虹,12 月份是我的一张照片。一个老太太就说,这个人啊,听说脾气大着呢,还喝酒。陈亮声说,那又怎么样呢,我看她蛮有味道的嘛。对方说,她离过婚啊,他说,离 100 次婚又怎么样呢?"
斯琴高娃第一次见陈亮声时,他已是花白头发。无论在拍戏、排练还是生病住院,他都会捧着一束鲜花出现在斯琴高娃面前。斯琴高娃被陈亮声的体贴关怀打动,1986 年远嫁瑞士。那一年,斯琴高娃 36 岁,陈亮声 53 岁。
" 他跟前妻离婚以后,就带一个女儿,在又当爹又当妈的前提下,再去深造音乐,跟卡拉扬的同学切利比达克在意大利学指挥。他为女儿不敢再娶妻,差不多 20 年之久。我觉得这个男人了不得,好像萌生了对他的一种信赖感。" 接受曹可凡采访时,斯琴高娃曾经讲述她为何会放心托付终身。
结婚后,斯琴高娃在国内拍戏,和丈夫聚少离多,但这没有冲淡他们的感情。
2006 年 2 月,斯琴高娃导演兼主演的话剧处女作《月牙儿》来到上海,陈亮声也 " 妇唱夫随 " 来到上海。排练厅里,素面朝天的斯琴高娃佝偻着背,倚着一根拖把柄,嗓音低沉、举步踉跄,短短几个场景,老舍笔下旧社会的底层妇女形象跃然台上。排练过程中,一位白发老者静坐一隅,自始至终含笑注视,他就是陈亮声。
澎湃新闻记者还记得当时的情景,斯琴高娃面对记者的问题,总是三言两语轻轻带过,不喜多言,惟独说起丈夫,却总是赞不绝口。这位比她年长近 20 岁的音乐家,在 " 陪练 " 过程中,还一不小心兼职了 " 艺术参谋 ",引来整个剧组的尊敬。
由于每次排练必到场,陈亮声不时会提出自己的意见。身为上海老克勒,陈亮声对那个时代的一切风俗都有深刻了解,不时还给演员讲解老北京的掌故,诸如鸟笼的玩法。
剧组的执行导演栾景泉说:" 陈先生是个极其渊博的人,他对人生的感悟、对艺术的理解,使他出的点子往往让我们意想不到,很多重要场面,都是他点化而成。" 剧中,有一场戏是虫儿妈走投无路,为了让女儿继续上学,决心出卖肉体的戏,一般的处理是雷电交加烘托绝望情绪,而陈亮声则提出用箫声和木鱼,作为背景音效,一下让剧组 " 茅塞顿开 "。
斯琴高娃排练,陈亮声始终不离左右,剧组所有成员当时无不钦佩。斯琴高娃说," 我先生是我无形的后盾,他做的事情这辈子都让我感动。"
本文来源:澎湃新闻 责任编辑: 韩冲 _NBJ1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