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儿,飘有意 " 错过 " 了一个大瓜——
焉栩嘉与张子枫的绯闻。
国民妹妹 x 塌房爱豆,噱头挺大,却没太激起我的表达欲。
其一,即便人人都觉得这瓜倒胃口,个中滋味究竟如何,也只有当事人才知道。
其二,否认别人的自我选择,或是过度苛责一些本身并不致命的错失,不是飘愿意做的事。
直到,这事情在数日内逐渐升级成一场网友迷惑大赏——
" 滤镜碎了 "
" 太丑了吧 "
" 张子枫这个丑东西都能当小三 "
脱粉回踩的,外貌羞辱的,再到造谣生事的,因为一场实际正主还没出来认的恋爱," 国民妹妹 " 便被打成了内娱之耻。
仿佛她做了什么伤天害理之事,仿佛她才是那个污点偶像。
尤其让我不解的,是一条上万点赞的评论:总感觉不是妹妹了。
多讽刺啊。
这哪是什么 " 张子枫不再是自己 "?
在惯于为女性强行划线的当下,张子枫从来都不是她自己。
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可以试着回忆下,一直被大众所喜爱的那个她。
一开始,张子枫是 " 天才童星 "。
五岁出道,八岁因《唐山大地震》获百花奖提名,和周迅飙戏都掩不住一身灵气。
即便她自己,都不会在 " 天赋 " 上表示谦虚。
再长大一点,张子枫是 " 文艺少女 "" 第一初恋 "。
闺女初长成,不单演技能打,还有着娱乐圈难觅的鬼马与干净,天生招人喜爱。
而到这次 " 塌房 " 前,她的标签则已经是 " 国民妹妹 "。
大众对她的八百层滤镜,让张子枫成了娱乐圈公共财产式的宠儿。
诚然,这些标签都是盛赞与褒奖,甚至是其他很多明星求也求不来的。
但到今天看,却不难发现它们带来的副作用:过度期待。
这些溢美之词似乎给张子枫划下了一道三八线,将她框定在大众对她的企盼里。
而无数期待,也在不断将这个 20 岁小姑娘的自由空间分割得越来越狭窄。
而当滤镜和幻想破灭,缺点便也被放大到极限。
此时再回想,张子枫曾经是 " 张子枫 " 吗?
在许多人眼里,她或许只等同于一个个扁平的标签,而从来不是她自己。
更进一步说,从不是一个活生生的、有不同侧面的人。
例如,她承认自己的天赋。
但并不完全把 " 天赋 " 当馈赠,反倒视之为一种危机。
她捉摸不透这个词是什么,在哪里,唯恐在失去它的同时失去拥有的一切。
又如,她那些看似浪漫文艺的爱好,例如坐公交、漫无目的地游荡,内里其实是她的焦虑和不自信。
她甚至自称是那种外表装得丰富,内里实则空洞的人。
虽然有些妄自菲薄,但也不难看出她固有的不足——
自卑,敏感,迎合他人的期待。
这些都是张子枫从未掩饰过的缺点,也唯有在标签之外补齐它们,才能看到一个完整的她。
但许多人对她的喜爱,却廉价到不愿意接受人性之真实,只愿在臆想中维持她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