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柳飘飘了吗 ,作者柳飘飘
再过两天就是三八国际妇女节了,节日还没到,飘已经感受到节日的氛围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三八妇女节已经彻底沦为了一个冒着粉红泡泡的节日,女生节、女神节、女王节、表白节 ......
甚至一个女性的节日,变成 " 男性对女性评头论足 " 的节日。
来源 | 豆瓣小组
而被污名化的 " 三八 "" 妇女 ",以及太多花哨的别称,已经摧毁了这个节日传达的意义,彻底埋葬了这个词产生的力量。
谁还会记得,国际妇女节(又称国际劳动妇女节)设立的初衷,是——
赞颂全世界的妇女为争取平等而走过的斗争之路,以及女性在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做出的贡献。
1951 年在北京举办的国际妇女节纪念活动
本质,应该是纪念用鲜血为我们争取权利的女性先驱,呼吁妇女权利,而不是用所谓女神称谓降智。
更让人迷惑的是,每到这一天,很多宣传是:
今天为你的妻子、妈妈多做一天家务吧。
这里暗含的意味是——
家务就是应该由女性承担的,今天帮你做了家务,明天可得记得早起买菜哦!
比起这样昙花一现的口号式献媚,不如试着正视一下女性身份下的苦闷和认同。
今天,飘特别想聊聊许鞍华的一部电影:
《女人,四十》。
一部让无数人感叹——
" 这不就是活生生的我妈?"的电影。
写这部片,飘不是赞颂鼓励女性为家庭奉献一生。
而是,当网络上更多是讨论现代新女性时,那些夹在新旧之间的女性,那些人到中年的女性,有没有人去体会她们的挣扎?
比起现在影视剧的光鲜靓丽,《女人,四十》里只有最朴素,最日常的市井生活。
阿娥,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
她是一家卷纸公司的业务主任,爽快能干,公司的账都清晰记在脑子里,就连老板都要对她敬让三分。
有人来面试,她就像说绕口令一样,把公司业务和流程介绍得清清楚楚。
白天在公司里风风火火,傍晚回到家,还得做一个传统的家庭妇女。
电影开场,几个简单的画面,就把阿娥身上担的责任说清楚了。
傍晚来临前,丈夫在理发店剪发,打理他的半亩田地。
公公婆婆,在社区休闲中心唱歌、打乒乓球。
而阿娥呢?
一直站在鱼摊前 30 分钟,只为等着活鱼变打折的死鱼。
等不到活鱼死,就啪地一巴掌把鱼拍死,老板都看呆了。
一条打折的鱼,阿娥还要把它切成三块,中间最大的一块,思来想去,还要放进冰箱。
丈夫惊讶:" 咋这条鱼变矮了?"
阿娥在外是赚钱养家的新女性,在内是操劳家务,精打细算的传统妇女。
她总是能在这两个角色间游刃有余,哪怕经常妥协的是自己。
这边,丈夫说她公司楼下有他最喜欢大米打折,阿娥说我工作这么辛苦,还要帮你提两包米,不干!
而下一个镜头,就是阿娥扛着两包大米回家。
下班回家做饭的间隙,连搓一圈麻将的时间都没有。
想搓一把麻将时,遇到撒泼的公公,阿娥嘴上对街坊说着别管他,最后还是停下手上的麻将,回家做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