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杨立新老师的形容:大长脸,扇风耳、小豆眼 …… 合理怀疑姜文这款长相是不是有什么基因优势,可以这样开枝散叶,遍地都是。
姜文后来说,也不是因为自恋,非要找像自己的演员,而是先定的大人角色,后来又需要找童年、少年不同年龄段的小演员来演,所以只能以自己的长相为基准。他当时是想认认真真拍一部电影,所以三个年龄段的演员就务求一个神似,让观众不跳戏。
要说姜文拍《阳光灿烂的日子》的那个时代吧,找长相相似的演员还纯粹靠大海捞针,需要展开地毯式搜索,现在找贴脸演员其实要方便很多。
尤其是这几年,随着一连串 " 老黄瓜刷绿漆 " 的老演员装嫩不成反被群嘲的翻车事故,大凡有点追求的剧组,多少都会认真为成年角色筛选合适的稚龄演员。
《如懿传》没有爆,周迅的这个出场要负很大责任
不知道细心的观众发现没有,越来越多的字幕里,以前常常是署名副导演的 " 选角导演 ",如今很多时候都变成了 " 选角团队 "。这些以工作室、公司形式存在的团队,日常会积累大量的新人演员数据,一到用时找起来就很方便。
《功勋》于敏篇章选角团队和小演员表
像正午阳光就有自己常合作的御用选角团队,拍《都挺好》《清平乐》《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时候,就推出过一批水准在线的童年 / 少年演员。
《清平乐》
《知否知否》
专业的选角团队,还会负责调教这些年轻演员如何在现场观摩、模仿成年演员的肢体动作和神韵。很多时候,即便演员五官不那么像,但神韵、气质做到相似,也会得到观众认可。
印象比较深的是《对手》,几个年轻演员的挑选就很 " 气质化 "。
当然也不是说,选角到位就一定保证是好剧,但至少,一个团队,愿意认认真真找一堆新人演员,让他们在合适的年纪演合适的角色,肯定比让成名演员强行装嫩瞎糊弄,给人的观感要好很多。
当然了,也希望成名演员多努力。不能新人演员找好了,演好了,到了成年却演技掉线了,拉胯了,那又会变成另一种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