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场""男孩""儿",三人根据演出频次各占一席。
"百场"蔡淇,刚刚演过自己人生中第一个一百场演出,是半工半读的音乐剧专业学生。
"男孩"张玮伦刚毕业没多久(真的),是一场一结算的散活儿演员。
"儿"曹牧之半路出家,却是三人中职业最"稳定"的,为《阿波罗尼亚》的签约演员。
三人境遇状态各不相同,却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行业中三个不同的群体。
有人刚刚入门,怀抱无限可能。
有人不断追逐,热爱挑战,却也期待一个扎实的锚定。
有人摆脱飘零,有了明确定位,也在努力寻求突破。
各有奔头,各有艰难。
却都或多或少在自己所热爱的领域中,得到了价值认同与满足感。
自得其乐,更持续火热地燃烧着。
有心的飘粉或许发现了。
在出场的这些音乐剧演员中,似乎新老演员间的年龄差距并不显著。
这种人员组成,倒也并非节目组有意为之,我国的音乐剧行业现状就是如此。
我们的音乐剧熏陶来得迟。
99年开始开设音乐剧专业,02年才有第一部英文原声剧目《悲惨世界》在上海上演。
相较玩转音乐剧,甚而已诞生出不少诸如百老汇等殿堂级剧场的西方国家。
我国第一批接受音乐剧启蒙的演员,至今入行也不过20年。
行业年轻,自然有着巨大的前景和开拓性。
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年轻意味着"新",也就意味着受众的局限和国民度的缺乏。
虽然此前有不少音乐综艺,一度让一些出色的音乐剧演员得以出圈。
但观众记住了音乐剧演员,却还是对音乐剧这一艺术形式一知半解。
一场场惊艳过后,音乐剧仍难走出小众。
而需求影响市场。
舞台席位有限,能够站在镁光灯下的A角又有且只有一个。
行业竞争之激烈,内卷之严重,可想而知。
很多演员摸爬滚打数年,常常也只能在舞台边缘徘徊。
而这一次,《爱乐之都》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游离于大舞台之外,却仍努力逐梦的演员。
比如《剧院魅影》中饰演女主的郭耀嵘。
她笑称自己是"迪士尼在逃公主"。
可梦幻的名字背后却是冰冷残酷的现实。
毕业后舞台机会有限,她只能在迪士尼乐园中演一些非正式的舞台剧。
好不容易等到机会,于18年出演迪士尼音乐剧中的贝尔公主,又不得不因疫情而封箱。
以及,同样境遇尴尬的开心麻花演员,刘思维。
出演舞台剧十余年,在大众认知中已算小有名气。
但由于非科班出身,专业实力总被偏见和刻板印象所掩盖。
《爱乐之都》给予他们舞台,让他们得到认可,其实也是为了将公众目光引向更广大的音乐剧演员群体。
关注演员群体,确实能让小众艺术尽快出圈。
但《爱乐之都》想做的,显然不止于此。
大众不仅能认识演员,更能了解,知道如何去欣赏这门艺术。
为保证专业性,《爱乐之都》设立了助力团,对照行业规则,首次在综艺节目中提出了音乐剧A角的概念。
助力团的四位嘉宾手中各有一票,全票通过的选手方可进入A角席。
助力团中,既有阿云嘎和小柯这样的音乐剧演员和推广者,给出专业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