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歌,一个神奇的男人。
关于他的热搜没几个,但出手就是王炸。
转型之作《琅琊榜》,凭借豆瓣 9.4 登顶古装剧榜。
挑战话剧《如梦之梦》,口碑爆棚,一票难求。
但他还不满足,又跑去为纪录片配音。
结果一开嗓就喜提豆瓣 9.4,引得 77 万人点赞——
《但是还有书籍 第二季》
胡歌配音,并非是一个噱头。
他温柔干净的声线与纪录片的主题高度契合。
从第一季起就备受好评。
但纪录片之所以喜提高分,还是因为内容足够精彩治愈。
虽然片名说的是书,但镜头聚焦的还是爱书的人。
他们徜徉在书海里,竟忘了「孤独」为何物。
看了真是让浮躁的大众羡慕不已。
马爱农,魔法世界的守护者。
也是《哈利 · 波特》的主要中文译者。
网友将她在北京的办公室戏称为「霍格沃茨驻京办」。
里面什么样的周边都能找到,可谓哈迷的天堂。
书名:《咒语大全》
马爱农性格安静,喜欢独处。
但魔法打破了她的结界。
2000 年,她获得了《哈利 · 波特》前三册的中译版授权。
于是一头扎进了这个层次丰富的魔法王国。
但很快问题就出现了。
因为罗琳在创作中融入了大量欧洲经典神话故事、巫师文学、炼金术等元素。
要想翻译准确,就必须进行大量相关阅读。
更难的是,她还生造了很多词汇。
因此马爱农只能一边补课,一边发挥想象力。
力求自己的翻译能保留住原文的灵动和神秘感。
就比如全文的第一个咒语,直译就是「让羽毛飞起来」。
她最初以为这只是课堂上的教学点,翻得很正经。
但在深入文本后才发现,咒语其实是开启魔法世界的钥匙。
直译实在太死板,也不方便读者理解。
于是她绞尽脑汁,决定将这句话意译为「一忘皆空」。
因为咒语是瞬间发出的,短促有力。
之后的咒语也沿用 4 个字来概括,这样更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
这种巧思一经推出就广受好评。
在之后的 20 年中,她的译本成了中国哈迷的精神支柱。
也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读者。
经常与各年龄段的读者交谈,也让她始终保持在一种轻盈天真的状态中。
翻译本是一项枯燥的工作,但魔法点燃了她的热情。
她还陆续翻译了《彼得潘》《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绿野仙踪》......
在为小朋友们造梦时,她的童心也得到了守护。
空闲时间她会拼拼霍格沃茨的乐高。
工作时也习惯放上女儿的小盲盒陪伴自己。
「因为有魔法世界的存在,我们在生活中可以铠甲护身,呼神护卫,所向披靡。」
张辰亮,海洋文化的传承者。
他是微博大 V@博物杂志 背后的男人,科普届顶流。
他的日常就是为网友鉴定各种生物,尤其是水猴子。
人称「狐主任」。
他对生物的痴迷,或许可以追溯到初中时的一次奇遇。
那年他在故宫参观时,发现了几幅古画——
出自清代海洋生物图谱《海错图》。
里面描绘了 300 多种长相清奇的生物。
比如鳖首人身的海和尚,身披火焰的鳄鱼,后背长鳍的中年秃顶人鱼。
画面冲击力堪比科幻电影,深深震撼了他年幼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