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什么剧,方法都如出一辙。
第一种,是夸个造型。
第二种,是整个金句。
而第三种,就是吹演技。
且不论是什么演员,宣传句式都一模一样。
比如,「被 XX 的演技整破防了」。
再比如,「XX 演技太有爆发力」。
还有就是这次的类型:
「你永远可以相信 XXX 的演技」
回回一样,回回不耽误粉丝喜欢。
而且主动做数据,冲热搜。
其实前两种,路人看了也就看了。
但唯独第三种,对演技的营销,实在让诸多网友不能忍。
因为这,分明是一种对「演技」二字的冒犯。
有时候可能只是一次小小的进步,有时候根本就找不到可以夸的点。
大哭一场,大吵一番,似乎就能成为演技的代名词。
轻轻松松获得全民打 call,霸占热搜。
而那些本身就演技很可的演员,却无法获得更多的曝光。
这对于真正的演员,显然是非常不公平的。
事实上,这种「营销演技」本质上反映了一种不自信。
一方面,是粉丝的不自信。
偶像们被批评为花瓶,不是一天两天了。
通过这种话题,恰好可以营造出一种,偶像在演技方面成长的舆论效应。
毕竟,演技不是数学题,没有标准答案。
众口铄金,说不定就可以洗脑路人。
另一方面,是剧方的不自信。
对于口碑高的剧集,往往是剧情、情感上热搜的多。
因为剧本够扎实,人物够丰满。
大家讨论度也自然水涨船高。
顺带夸制作,夸演员。
然而,偶像剧的看点,大多集中在演员本身。
当美貌、造型、CP 已经吹了一遍以后。
剩下的,只能靠尬吹演技来营销了。
于是。
粉丝满意了。
剧集热度起来了。
但问题是,这对演员来说,真的好么。
对成熟的「中生代」演员,这种热搜似乎是没有太大争议的。
他们经过多年的历练,已经呈现出相当扎实的表演技巧和个人风格。
且获得过重量级奖项的肯定,实力公认。
而「新生代」演员,则一直颇受业内和观众质疑。
被认为演技欠缺,要么浮夸,要么做作。
当然,「中生代」和「新生代」,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代际接力的悖论,在哪里似乎都一样。
如今好多的「中生代」演员们,在初出茅庐时也曾广受诟病。
佘诗曼在刚入行时,说话声音太细太嗲。
被观众痛批是「鸡仔声」,唱歌就好像在说对白。
后来她通过不断的练习,演技和对白,都获得了一致肯定。
港姐出身的张曼玉也一样。
据她本人自述,刚开始演戏的那几年,根本什么也不懂,就是在做反应。
开心了就哈哈哈,不开心了就哇哇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