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调查]
片名太长你会记得住吗?
电影片名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电影的眼睛,通常,片名几个字就能形容这个电影的内容,也能凸显对观众的吸引力。观众会因片名的精准前往影院,比如一看《悬崖之上》、张艺谋这两个关键信息就会买票,也会被一些字数较多、读起来拗口且没有记忆力的片名"劝退"。近期上映的几部爱情电影就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可不可以你也刚好喜欢我》、《十年一品温如言》、《好想去你的世界爱你》、《不要忘记我爱你》,都在7个字以上,并且非常容易混淆,果不其然,这几部长片名电影的豆瓣评分都非常低,票房表现也很惨淡。另外,有些无厘头的片名,例如2014年周秀娜主演的一部爱情片《我想结婚的时候你在哪》,虽然看片名就会让人发笑,增加了热度,但并未带来高票房……观众会在乎片名的长短吗?对此,新京报记者抽样调查200名观众,由他们来讲述自己和电影片名的"不解之缘"。
[观众分享]
奇葩长片名,直接拒绝观影
在做这项调查时,新京报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观众,在选择观影前,片名会影响判断吗?并且请他们回忆,哪些片名令他们印象深刻?
●我每个星期想看什么电影之前,一般都会打开豆瓣平台看正在热映的电影,片名对我的直观感受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很妙的电影名会让我想进一步去了解这部电影,比如2021年3月上映的《又见奈良》,就感觉到这个片名很有文艺气质,加上我也有类似的留学经历就想去看。也有很奇葩的长片名电影让我直接拒绝,比如《我想结婚的时候你在哪》,不仅贩卖了单身焦虑,一听就觉得这个电影很扯,果不其然最后豆瓣只有4分。 口述:王玉(化名)
●有些片名实在太长、太拗口,并且不知道它具体要表达什么意思,我觉得爱情片就是情感表达的"重灾区",比如今年情人节档的几部片名根本分不清楚。记得最清楚的就是《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这是我印象中最深刻的长片名,但第一次听说的时候也不知道这个电影具体要表达什么,没有太引起我的兴趣,除非是这个导演或是主创的粉丝才会进电影院吧。 口述:李江(化名)
●我知道一个片名,除了导演,大概没有人知道这部电影片名是怎么取的,这部电影最后也没能吸引我进电影院看看,叫《画个圈圈之摩天轮》,也不知道这部电影是幼稚还是单纯,画个圈圈除了变成摩天轮,大概还能变成甜甜圈吧。 口述:李小明(化名)
●片名对我是不是看这部电影非常重要,有些电影听名字就想看,比如《澳门风云》系列,《捉妖记》系列,这些片名就算因为续集变得很长也是我去看的固定项目。有些听名字就觉得是烂片,比如《找个高富帅》、《分手,不分手》、《我的男友和狗》这种爱情片即使片名不算长也会让我觉得三观不正,不想看。印象中最长的奇怪片名是《见习警员白忆男之初来乍到》,只想问一句,白忆男是何方神圣? 口述:王洁(化名)
圈内人揭秘
改片名为了"出圈",也会"改崩"
在业内,一向有个说法是"片名取好,票房增收",好的电影片名虽然对票房没有决定性的作用(更多的电影票房取决于电影本身质量),但作为给观众的第一印象,也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业内人士向新京报记者表示,电影名字的改动其实有很大的学问,改片名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如果能够对电影有好处,哪怕在上映前夕的最后一刻都应该坚持换上一个最合适的名字。曾担任过《观音山》、《万物生长》等多部电影制片人的方励就直言不讳,"一个好的片名价值3000万元",如果真的将电影片名改到"出圈",是一定能够吸引很多观众来看的。他强调片名的重要性,也认为这是一门艺术创作,需要努力去创作有意境、引起观众好奇心且带有情感的片名。
《北京遇上西雅图》最开始叫《美丽有缘》
国产电影在上映前改名字的例子也有很多,比如,宁浩执导的电影《玩命邂逅》改名为《心花路放》后上映;陈可辛执导的影片最初定名为《亲爱的小孩》改名为《亲爱的》后上映;取材自"朝内81号"流传已久的民间故事原本叫《朝内81号》,后来也易名为《京城81号》……这些电影的改名经历都被片方和导演形容为"找到更合适的名字",也确实收到了不少好的效果,不仅吸引了各自的受众群体,票房也会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