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孩子在童年时都不被允许正视自己的欲望,表达自己的美与善意,你却盼望着她能在成年后勇敢地为自己谋爱谋生?
这种逻辑,就特别像上一代父母,女孩 18 岁以前必须目不斜视、早恋打断腿,但大学一毕业,马上有对象,26 岁就要计划起来三年抱俩。
说到底,持这种想法的,还是在农耕文明下,女性地位低下的大背景下,对女性一种 " 守节守贞 " 的暗戳戳的要求。
说到穿衣打扮自由,得提一下黄磊的 " 恋爱自由观 "。
关于黄多多的成长,黄磊曾表态过,如果女儿 15 岁谈恋爱,他也不会去偷看她的日记本,更不会阻碍。
那不叫 " 早恋 ",恋爱就是恋爱,是青春期的美好。
总有人担心,李嫣那么小就被送出国,学到了什么,缺乏了家庭温暖,会不会被毁了?
我理解这种出于孩子成长生理阶段的考虑,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件事,对于李嫣和黄多多这样的家庭," 鸡娃 " 这件事,鸡的到底是 " 技巧 ",还是 " 视野 "?
普通父母的鸡娃,是努力营造氛围,花钱花时间最大可能利用好有限的资源,但对于李嫣和黄多多,她们生下来,就活在关于文艺教育的所有氛围和资源里。
黄多多从小就用英文创作剧本,参与舞台演出,配音,走秀,还和小提琴家吕思清的儿子一起拿下钢琴和小提琴的五个一等奖。
最近,16 岁的她自导自演自己剪辑了一部包含《阿甘正传》《低俗小说》《教父》等经典桥段的短视频,为的是竞选自己所在的国际学校的电影社社长。
其实都不用到李嫣、黄多多这样的层面,北上广大部分中产的孩子,享受的都是类似的个性化教育了,这个个性化,由父母本身的经历、财力、资源来决定;也由国内优质教育迅速衍变进化,对标国际最新的成果和标准来决定。
我举个例子,在北京某著名的公立高中,孩子高一以后恋爱可以公开,是被允许的,如果孩子失恋,学校有一个专门的 " 心理咨询辅导中心 ",为孩子解决青春期关于身体剧变的一切困惑。
北京另一所以每年培养最多藤校生出名的公立学校,初中就鼓励孩子们根据特长自己成立社团、招兵买马、竞选社长,到了高中,课程设置完全是大学的走读形式,高中课程是:电影摄制、旱地冰球、服装设计、颗粒艺术、百年孤独(你没看错,不是文学,是具体到某一本书长达半学期的深入研读)……
我想表达的是,这一代中产的孩子,他们享受的学习资源和氛围不是我们那个年代可以想象的,所以,不要轻易用我们的认知,来评判我们都不了解和没经历的事。
有人说,我这样的观点,会陷入某种阶层固定论:他们优秀是因为爹妈牛,有资源,所以他们做什么都没错。
是,也不是。
肯定的那一面是,我们不能否认,父母未必是孩子的天花板,但一定是孩子的保护层,是他们假如下坠,能被接住的最低保证。
不是的那一面,命运草蛇灰线,他们在自己的圈层,充满了个性化的考验,如何摆脱 " 永远只是某某孩子 " 的身份认同,如何跟父母太过自由的感情世界建立共情,如何对更多选择的人生建立判断,都是他们的功课。
还是那句话,人生没有统一起跑线,我们每个人出生开始接到的任务单,根本就不同。
但我写这篇文章,更多的是想跟普通父母喊话——也许我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和资本,全然保护孩子的天性,挖掘孩子的天赋,但至少,我们要有一种意识,尽量少评判孩子,让孩子去经历更轻松的人生。
比如,给孩子 " 犯错 " 的空间,不是无底线地犯错,而是去犯 ta 这个年纪该犯的错。
比如,允许 ta 经历属于青春的张扬与狂妄,也允许 ta 吞下成长的失落与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