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句歌词—— "我长大了,会不会,去远方,成为谁。" 也曾让很多观众为之感动。
中国音乐最高奖 " 中国音乐金钟奖 " 民族唱法金奖的龚爽,凭借一首《长江之歌》展现出了学院派代表扎实的功底。
全球百大 DJ 的 " 中国电音第一人 " 郭曲的《那以后的事》则褒贬不一,旋律是整首歌最大的亮点,但其近似民谣唱法的唱功还是被不少观众诟病。
从龚爽和郭曲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就可以看到对于民歌传承的两种不同的传承与发展方式。
芒果台综艺是向来出其不意," 高山之巅,汲取民族音乐之广阔 "——传扬民歌的立意使这档节目放在当下就是一个大胆的实验。
为什么这么说?
打开电视,这音乐类综艺屡见不鲜;但近几年,以民歌为主体的音综却又屈指可数。
仔细想来,我们关于民歌的记忆还停留在小时候陪爷爷奶奶看的江西卫视《中国红歌会》,或是央视的《青歌赛》中的民族唱法组,还有就只剩下那两年《星光大道》出来的阿宝和大衣哥朱之文。
不论《歌手》《好声音》《乐夏》还是《我们的歌》《天赐的声音》……
流行音乐的发展为各类独立音乐制作人打开了绿色通道,也为观众带来了更多新潮的视听体验。
这些年,我们迷乐队摇滚,追草莓音乐节,玩 R&b,听 Blues ,学 Hip-Pop……
唯独在大型文艺晚会的歌唱节目时开了王者,换了频道,究竟是传统的,古典的,正统的唱法 " 曲高和寡 ",还是我们给它的机会太少?
2018 年制作的新形态歌唱类综艺节目——《声入人心》,让音乐剧走进了国人的视野。
尽管在机制上借鉴了韩国综艺,但节目的热播无疑使原本小众的、萧条的中国音乐剧市场开始出现复苏的迹象。
而阿云嘎、郑云龙等原先较为小众的音乐剧演员也一时间成为粉丝无数的新型偶像。
不论从节目收视效果还是影响力看,《声入人心》都对美声唱法及音乐剧歌剧的推广和线下发展产生了极大推动作用。
有这样的珠玉在前,《春天花会开》理应吸取前者的成功经验为民歌发展迎接春天到来,而民歌的发展时至今日也需要这样一档节目推波助澜。
但很不幸的是,开播至今,不论是宣传、收视、还是口碑都让人大跌眼镜。
首先,节目虽请到三位实力与流量兼具的 " 伯乐 " 坐镇,但却并未在节目中展示其唱功,这让很多慕名而来的观众逐渐失去耐心。
其次,节目虽然提倡民歌改编也不乏让人惊喜的改编作品,但大部分改编之作既不符合中老年观众对于传统民歌的理解,也没能满足年轻人对于流行唱法的兴趣,可谓高不成低不就,两边都不讨好。
同时,节目的剪辑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更影响了观众观看体验。
可以看到,《春天花会开》虽然立意很好,但在内容上却与观众所期待的大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