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有一个心仪的男人,就住在马路对面。
两人靠着简讯联络感情。
男人想要约安吉拉一起出门吃早餐。
她欣然答应,美美地洗澡化妆。
结果到了门口,刚触摸到把手,她的呼吸就开始变得局促,最后瘫倒在地。
相比外出,还是躲在落地窗后面,更让安吉拉有安全感。
她可以自由自在地偷窥着对面的住户,看着形形色色的人过着各自的生活。
但她没有注意到,在对面的另一个窗口,一个中年肥宅也在时时偷窥着自己。
电影用了一个致敬希区柯克《后窗》的故事,来刻画新时代下隐私安全的担忧。
在《后窗》中,男主因为摔断了腿,每天只能靠偷窥对面打发时间。
透过他的视角,我们看到了曼妙的舞蹈女郎、争吵不断的老年夫妻,也亲眼见证了一起杀妻案的发生。
当偷窥者被行凶者发现,危机也随之降临。
而索德伯格则在类似故事的基础上,赋予了《KIMI》更深刻的思考。
作为疫情 PTSD 者,安吉拉被困于屋内,百无聊赖间只能窥探对楼的男人。
身为算法修复人员,每天要听上百份录音。
也就是说,她每天都在无意间,偷听了上百名用户的隐私。
但后窗并不安全,在她偷窥他人的同时,也暴露在别人的注视下,甚至遭到时时的监控。
不仅有隔壁大叔的窥视,还有手机的实时定位,就连自己一直在维护的 KIMI,也成了监控她的工具。
茧房
影片中的这些场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现实生活。
我们其实也被禁锢在同样的后窗中。
人均 5G 冲浪的当下,你可以通过社交平台窥探着别人的生活,在视频软件上点赞、标记着你喜欢的内容。
但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平台推送的内容越来越符合你的喜好。
反过来说,你接收的信息也逐渐单一化。
你的周围开始竖起壁垒,封闭在自己的空间。
新闻传播学赋予了这个现象一个很形象的名称——信息茧房。
听上去这是自主筛选信息后的结果。
但,这并不全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2020 年法国拍摄了一部纪录片《看不见的现实——数据工人》。
其中就揭露了苹果手机是如何利用 Siri 攫取用户个人隐私的。
在片中,前苹果公司分析员托马斯,揭露了关于 Siri 骇人听闻的真相。
他负责 Siri 的准确性校准工作——就是像间谍一样不断监听用户的录音。
他透露,其实苹果手机的麦克风是时刻开启的,用户的日常对话会被随机录音,时刻都被监控着。
仅他负责的内容里就有 14 个国家涉及到侵犯隐私的项目,每一个项目都大约包括 60 万到 120 万份录音。
原来,聪明的 Siri 不是强大的算法、高深的 AI,而是街上每一个人的投射,包括我,也包括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