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照的姑娘,有些是租户,有些是业主,在小区拍照是他们的权利,物业没办法阻止,如果带了大型设备,我们会去阻拦,但他们拍照基本用的是手机和自拍杆或者单反等等。
与其担心孩子被带坏,不如好好教育,好好引导。
微博里有一个网友分享过这样一个案例。
亲戚家的小孩,喜欢在抖音上看美女跳舞的视频。
她就问孩子,你喜欢这样的视频吗?
得到孩子肯定的答复,喜欢。
她首先肯定了孩子的喜欢,没错,看见美好的事物,我们首先该做的就是欣赏。
接下来又引导孩子:为什么喜欢美女跳舞?
因为姐姐跳舞比较美,打扮也给人带来美好的感受,这个小姐姐凭借自己的才艺和装扮实现自己的价值。
我们长大也要发掘自我价值,做一个能为别人提供价值的人。
担心男孩会被成熟审美带坏,早点跟他们说明这只是审美的一种形式,可以接受,也可以反对,但前提是尊重。
好奇的天性被满足的小孩,会有自己的独立的价值观。
教育家朱光潜说过:
教育的功用在于顺应人类求知、想好、爱美的天性,使一个人在这三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和的发展,以达到完美的生活。
很多家长会掉进另一个误区:把顺应孩子的天性等同于顺着孩子的心意,完全满足他们的任何要求。
顺应不是放纵,而是在接纳的前提下合理地引导。
《窗边的小豆豆》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小豆豆因太过淘气被原来的学校劝退,妈妈只好带她去了一所特殊的学校——巴学园。
当校长第一次见到小豆豆时,校长让她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第一次有大人愿意听她讲话,小豆豆太开心了,她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说的都是生活中极其平常的事情。
比如,上学路上的电车速度非常快,学校的树上有个燕子窝;
整个过程中,校长始终保持对豆豆讲话内容的兴趣,不停地问她 " 后来呢 "。
豆豆讲了 4 个小时,校长也听了 4 个小时。
也是在这个学校里,这个在别的学校被认为是 " 怪孩子 " 的豆豆,成为了后来的著名作家黑柳彻子。
顺应的前提,是发自内心地接纳和认可,只有发自内心地认可一个孩子,他才会接受你的影响,并且发生变化。
父母发自内心地接纳你的孩子,孩子才会坦然地做自己。
导演张同道说:
" 每个孩子的天性各不相同,他们应该有不同的成材方式和成长经历。教育不是工厂铸件,没有一个通用的标准生产模式。"
与其一味打压,不如学会尊重和引导。
虽然每个家庭的教育方式不一样,但是教育的内核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爱。
童年被好好爱着的孩子,是一生强大和自信的来源;
父母带给孩子第一个礼物,便是帮他们找到自己的天性,好好做自己。
正如周国平的一句话:
" 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