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畊宏女孩’的流行是由有限的疫情和对健身不够了解的人的热情推动的。”杨晨(化名)从商七年,在上海开了一家私人教育工作室。她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上过私教课或者了解健身的人,都会选择有针对性的力量训练。
根据陈多年的经验,如果没有健身的真金白银,网络课程是最容易放弃的。然而,受疫情影响,杨晨不得不在近期尝试网上直播健身教学。“不然就放弃了一切机会,线下教不了的时候就上直播课,主要是带成员一起动。”
据杨晨介绍,从租金到设备,从装修到宣传,她的健身工作室自2015年成立以来,已投入近80万元。“本来上海健身行业竞争就很激烈。目前由于疫情原因,没有办法开工。零收入的同时,每月辛苦支出近3万元,压力挺大的。”杨晨坦率地说。
某种程度上,国内健身的普及程度处于较低水平。《2021年中国健身行业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国内健身人口(不含港澳台)渗透率仅为5.02%,同期美国已达到15.2%。
统计显示,2020年,国内“健身服务”相关企业注册数为2.84万家,大幅下降近50%;2021年上半年,新注册相关企业只有9516家,下降30%。
健身房经营有困难,这是老生常谈。随着行业的不断洗牌,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了在线健身直播。
无论在Tik Tok、小红书还是b站,搜索“健身”和“运动”,都会调出大量相关的健身教学,不仅有知名健身博主的教程,还有业余健身打卡,播放量和视频量大多“上万”。
或许热闹只是表象,潮流来的快去的也快。从“艾式健身”的爆红,到帕梅拉成为大众健身标签,再到现在的“刘畊宏女孩”,没有人知道下一波瞬息万变的热度会从何而来。
同时,真正做健身生意的品牌也没有想象中的好。
备受资本追捧的头部健身平台Keep,三年亏损超过11亿元,却一直未能盈利,仍在冲击“体育科技第一股”;互联网+中主打健身的乐刻运动和超级猩猩,有意打通线上线下的商业模式,但真实的商业情况似乎并不乐观。
乐刻运动创始人韩伟在接受采访时透露,疫情期间,乐刻单月亏损超过1000万元,停业三个月后,整体亏损估计上亿元甚至翻倍。
虽然线下赔钱,但韩伟仍然不认为在线健身会成为主流。“探索网络健身的内容和场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韩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