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剧不能失真心少温度爱情剧不能失真心少温度,如果爱情有温度结局
& emsp& emsp今年播出了多部爱情剧,用各种爱情故事勾勒出当下这座城市的情感,引起舆论热议。特别是最近出现了一批多角度、跨年龄的爱情故事,将聚光灯暴露在以往艺术作品中很少表现的情感世界,让习惯了青春爱情剧甜宠模式和总裁霸道套路的观众获得了不一样的审美体验。
& emsp& emsp客观来说,这些作品的市场表现是成功的,有的甚至在收视率和点击量上名列前茅,但观众评价并不高。为什么?有三个关键问题。第一,剧情有点& ldquo浮动& rdquo。所谓& ldquo浮动& rdquo,已暂停。具体来说就是剧情扭曲,脱离生活实际,脱离现实逻辑。比如某作品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虚构的国家和城市,女主角身为上市公司的继承人,为了保护人身安全,需要和男主角假结婚,令人匪夷所思;在另一部作品中,孩子食物中毒,父亲却心平气和地找律师帮生产这种零食的食品公司谈免责,因为是工作关系。这些作品,几乎都是聚焦社会上层,是那些不用奋斗的富二代的标配,豪宅名车让人眼花缭乱。这些元素一开始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但是看多了会让人有虚假感。毕竟离普通人的生活太远了。
& emsp& emsp第二,有一些模式& ldquo旧& rdquo。最近播出的很多剧都采用了经典的小说、电影等戏剧模式,很多情节都是简单照搬借鉴。有些剧里富商家庭接管办公室,让观众看完开头就知道结局。这种老套,还体现在老青春爱情剧模式套用中年人的爱情故事。
& emsp& emsp第三,有一些价值观& ldquo负面& rdquo。有些创作者刻意放大人性的缺点,塑造了妻子怀孕出轨却毫无悔意的男性角色,让妻子和孩子在有外遇或离婚时出柜。有些作品还一味地描绘爱情和婚姻中的矛盾和冲突。有了分歧就会分手离婚,甚至反目成仇,闹上法庭,诉诸暴力。这些都造成了弹幕& ldquo对爱情的恐惧& rdquo& ldquo对婚姻的恐惧& rdquo哀叹。
& emsp& emsp爱情剧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部分创作者放弃了对艺术品质和思想内涵的坚守,导致创作过度商业化。他们认为,只要把戏剧冲突发挥到极致,把人物塑造成极端性格,观众就能闭口不言,欲罢不能。作为创意& ldquo交通密码& rdquo这或许能在短时间内增加作品的话题性和收视率,但却忽略了以爱情题材展现作品爱情生活的首要任务,为结局放弃了基础,陷入了遍地狗血的陷阱。强烈的冲突只是戏剧化的手段。如果将其视为唯一的创作方式,必然导致内容创新不足,情节雷同,故事震撼。
& emsp& emsp高质量的爱情剧应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各个时代的爱情故事都不是空中的城堡虚构出来的,而是发生在一定的时间空背景下,展现特定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当前,创作者要想表现出具有时代特征的爱情故事,就必须深入新时代的火热生活,感受普通人的情感波澜,反映他们的思想,特别是他们对爱情的独特看法,从而引起观众的灵魂共鸣。
& emsp& emsp比起勾心斗角或者黑暗狗血的算计,观众更渴望看到两颗心是如何互相吸引,互相靠近,克服种种困难相知的。爱情包含着忠诚、奉献、坚韧甚至牺牲等豪情。无论创作理念如何更新,浪漫剧成功的关键永远是& ldquo真诚& rdquo两个字。鲁迅先生说,谄媚是创作的大敌。如果爱情失去了真诚和情感温度,再豪华的场景,再异想天开的情节,都只是空中的城堡,无法落地。
& emsp& emsp爱情剧不仅是一种纯粹的文化消费产品,也是一种展现中国人情、道德规范和审美情趣的文艺作品。随着时代的变迁,观众对言情剧的审美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新时期爱情剧的创作也要与时俱进,进一步提高对社会的解读能力和对情感的阐释能力,在主要意义上注入时代精神,在艺术表现上大胆创新,塑造具有独特魅力的典型人物形象,展现积极健康的爱情观,做到艺术性和商业性相结合,以温暖、感染、引导人们。
& emsp& emsp(作者:胡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