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电影院》(1988)从影迷到导演,雅克 · 贝汉自己的人生与托托也有几分相似
在此之后,雅克 · 贝汉的兴趣点又一次发生了变化——他开始筹拍纪录片。
02
从演员到导演
他希望用电影作一首诗
无论是做演员、制片人,还是当导演,雅克 · 贝汉几乎都做到了极致。
" 我喜欢尝试不一样的角色,做演员成功了,就想尝试做制片人的滋味。制片成功了,就想尝试做导演的滋味。"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人生只有一次,我想用梦想填满它。"
《上校的荣誉》(L'Honneurd'un capitaine)1982
而谈到拍摄纪录片的初衷,贝汉说:
" 当我看报纸时,发现某个雨林大片消失或者某种生物正在遭遇灭绝。但第二天报纸就换了另一个话题,这件事就像没有发生过一样。"
从此雅克 · 贝汉开始思考拍摄表现自然的纪录片,他希望普通人也能认识到环境问题已迫在眉睫。
" 我希望用电影做一首诗,去关注这些动物,关注自然生态,真正能够帮助观者去意识到这些事情。"
《海洋》(2009)
" 天、地、人 " 三部曲的第一部《微观世界》,由雅克 · 贝汉担当制作人,利用特殊的微观摄影机,向人们展示了放大了无数倍的昆虫世界。(声音也放大了,非常有趣)
两位导演克劳德 · 纽利迪萨尼和玛丽 · 佩莱诺,耗费了十几年的时间,花了大量精力和经费才把影片完成。
《微观世界》(1996)
而之后的《喜马拉雅》,则讲述了喜马拉雅群山之间,藏族运盐人的故事。
直到第三部《迁徙的鸟》,雅克 · 贝汉与搭档雅克 · 克鲁佐终于亲自拿起导筒,拍摄候鸟南迁北移的旅程。
《迁徙的鸟》(2001)
雅克 · 贝汉的纪录片,无一例外都有耗时久,花钱多的特点。
《迁徙的鸟》前后共 600 多人参与拍摄,历时 3 年多,耗资 4000 多万美元,在全球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取景,还动用了 17 个飞行员和两个科学考察队,记录胶片长达 460 多公里。
为了亲近鸟类,剧组花费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追随候鸟辗转迁徙,消除他们对人类的戒备。
《迁徙的鸟》工作照
拍《海洋》的时候更夸张。
《海洋》在《迁徙的鸟》8 年之后才推出,被称为史上最烧钱的纪录片,投入 7500 万美元,贝汉到处筹钱,甚至连自家房子都抵押了。
幸好《海洋》票房和反响还不错,没有让导演无家可归,这才有了下一部《地球四季》的诞生。
《海洋》(2009)
除了烧钱、慢工出细活,贝汉的团队为了跟随动物,还搞出了很多发明。
拍《迁徙的鸟》时,为了跟着鸟类又不惊扰他们,专门发明了一种超轻的小型飞机。
《迁徙的鸟》工作照
《地球四季》也发明了一种可以高速追踪动物并且平稳拍摄的 " 四轮电子山地车 "。
这种山地车在运行中没有声音,四个轮子可以分别运动,尽量贴地防止颠簸,让镜头锁定飞奔的动物。
《地球四季》工作照
03
留下遗憾
更留下永恒的经典
《地球四季》2016 年登上中国大银幕,是贝汉导演的最后一部已经上映的自然纪录片。
两万多年前的冰川时期,动物们都生活在白雪皑皑的 " 冬 " 里。随着冰川融化,动物们开始迁徙。
有软萌的小狼崽、学习飞翔的小鸟、练习爬树的小熊,还有美貌又凶猛的猞猁、机灵可爱的小松鼠、呆萌的猫头鹰等等。
超近距离展现动物们的捕猎、繁衍、休养生息的日常生活。
《地球四季》的时间跨度大,涉及动物种类多,用 " 平视 " 的角度拍摄,以动物的视角描绘他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