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年,顾长卫执导的首部电影《孔雀》上映,捧回了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电影红了,顾长卫和主演张静初也传出了绯闻。有人说看见他俩一起压马路,还有人说顾长卫去张静初宿舍找过她。
一年后,《孔雀》第二部《立春》开拍,蒋雯丽担任主演,片中原本没有高卫红的角色,顾长卫硬把张静初安插了进去。可等成片出来,张静初的戏份全被剪掉,只在片尾致谢了她。
发布会上,记者问张静初在《立春》里演了多少戏,重要吗?顾长卫说:" 坦率地讲是一大场戏,坦率地讲很重要。"
记者又问:" 那为什么要删掉呢?"
顾长卫支支吾吾了半天,然后把话筒递给身旁的蒋雯丽,蒋雯丽一把推开话筒,瞟了他一眼,说:
" 这是提问你的问题,我答什么?"
1966 年,蒋雯丽差点没生下来。
上世纪六十年代,蒋雯丽的爸爸在新疆支援西北建设,妈妈独自带着两个孩子在安徽生活,平时要照顾老人,还得生产赚钱,日子过得非常辛苦。
蒋雯丽的爸妈都是独子,俩人非常想要个儿子,生第一胎是女儿,第二胎也是女儿。到了第三胎,爸爸妈妈提前知晓了孩子性别,还是个女孩。
妈妈本来准备把孩子打掉,但申请信从安徽到新疆再回来,将近两个月过去了,想打掉也不容易了。
生孩子那天,蒋雯丽妈妈一个人前往医院,在医院门口小卖部买了两根油条一碗豆浆。刚吃完一根油条,妈妈就感觉要生了,她赶忙喝完豆浆,拿着另一根油条朝医院跑。
好多年过去,蒋雯丽妈妈还觉得生孩子是女人自己的事,男人不在身边理所当然。
连生三个女儿,婆婆开始对她甩脸子了,蒋雯丽妈妈是新女性,经济独立不拘泥于厨房,她借口父亲年纪大了需要照顾,带着蒋雯丽回了娘家。
蒋雯丽妈妈有三个兄弟姐妹,都因为肺结核去世了。妈妈的哥哥患病之时,姥姥为了让儿子早日康复,给他吃了两片阿司匹林,结果儿子吃完就去世了,为此姥姥被姥爷赶出了家门。
这事成了蒋雯丽妈妈的一根刺,多年都不愿提起,她说:" 女人啊,不能依靠男人,要独立自强。"
姥爷和妈妈相依为命,姥爷把爱都给了外孙女蒋雯丽。每天接她上下学,带着她去买菜,捞鱼。蒋雯丽像个跟屁虫一样跟在跟后面,连上厕所也不放过。
蒋雯丽最喜欢的是坐在姥爷腿上,撒娇地问:" 姥爷,你是喜欢我多还是大姐二姐多?"
姥爷每次都会举起双手比划着画大小圈:" 我喜欢你这么多,喜欢你姐姐这么多。"
图源:网络
蒋雯丽很小就展现出了表演的天赋。妈妈不在家的时候,她跳到床上披上床单,头上裹着枕巾拉开蚊帐报幕:" 第一个节目,舞蹈《我们心中的红太阳》。" 然后从床边入场,自唱自跳无比陶醉。
她还把写字台当成小商铺,在铅笔上画杠充当吊秤,然后表情过火地吆喝着:" 您要二两酒,好的,你给我三毛,我找您四分。"
这时姥爷就在外面料理花草,蒋雯丽一个人沉醉在虚拟的小世界里,无忧无虑地过童年。
蒋雯丽是看着样板戏长大的,稍大一点后,开始看电影。
那时黑白电视机刚兴起,村子里只有一台电视,每天晚上吃完晚饭,大家伙儿就围在 9 寸的电视机前面看电视。
日本电影《望乡》《追捕》都是那时候的电影,望着电视机里的真由美和高仓健,蒋雯丽对电影产生了兴趣。她把台词全都背了下来,回到家就对姥爷复述。
每次姥爷都耐心地听她结结巴巴复述,从不打断她,蒋雯丽就这样在脑子里把这些经典过了一遍又一遍。
1979 年,蒋雯丽十三岁。那一年姥爷重病住院,躺在病床上失去了意识。
蒋雯丽去看他时姥爷已经讲不出话了,但他紧紧拉住了蒋雯丽的手,浑浊的眼睛里慢慢掉了一滴眼泪。之后就去世了。
姥爷下葬时,蒋雯丽听到心中有人在说:" 雯丽,你的童年结束了。" 因为过度悲伤,蒋雯丽还患上了心肌炎。
1988 年,蒋雯丽技校毕业,进入自来水厂当了一名女工。厂里人际关系复杂,蒋雯丽不擅周旋,逐渐被孤立。
直到有一次,她凭借早年练体操的童子功参加文艺汇演,表演完毕,台下领导告诉她:" 你的舞台表现力很好,可以试试电影学院。"
蒋雯丽听从了建议,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头一个题目就是表演《唐山地震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