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到团队成员和这剧的拍摄背景。
主创们大多是就读于河北传媒学院的大学生,08 年大家聚一块拍出了《大学生同居的事儿》,放到网上播出后起了水花。
后来决定开拍《毛骗》。6 万块钱,一台摄影机,一个话筒,一个三脚架,这就是他们当时拥有的全部装备。
团队成员个个要身兼数职,导演,编剧,剪辑,录音,演员等等,都是大家能干则干。
拍到第二季穷得支撑不下去,就发起众筹,一开始只有支持 100 的选项,但 100 块怕没人慷慨解囊,就把资助门槛降低到 30。
在没钱的情况下,他们只能努力穷拍:
出门拍外景戏大家都公交出行,主创之一的邢冬冬说,因为 " 打的都觉得是罪过 "。
没钱请群演就从身边朋友下手,实在找不到了便现场现抓。
没场地时上微博求助热心网友,没打光就找灯够亮的地方拍。
主演安宁的微博上,到现在还能看到他们当年拍摄找群演的微博,还强调来帮忙群演的话记得自备两身衣服。
你可能要说了,这剧组再穷,观众也没有义务体谅他们吧?
是的,接下我就要进正题了。
制作的短板,应了他们的剧名《毛骗》——
" 毛片 " 一般的粗糙。
这种 " 不入流 ",同时也彰显出他们的 " 非常规 "。
这个团队的真正超脱之处。
喜欢其作品的人经常夸他们把欧美剧的形式很好 " 本土化 "。
《毛骗》借鉴英剧《飞天大盗》,同样是单元剧的形式,一集一个案节奏明快,最初也是半小时一集的短剧时长。
但他们没有照搬《飞天大盗》去凹伦敦大都市 + 精英的画风。
扎根于 2010s 石家庄的他们,拍出那个时代下独有的城乡结合部气息,稳稳拿捏住地方特色。
讲街头骗子团伙,保留了他们天南地北的口音,像冬冬来自安徽阜阳,一口淳朴乡音就闹出过不少笑话。
行骗涉及的案例也很咱这边的特色,比如重金求子,算命先生,倒卖肾脏的黑心医生 ......
他们本土化做得的确不错,但肉叔觉得说不到点上。
扣回我前面提到的,他们拍片时的粗粝感,其实衬出了——
他们作为草根 " 野蛮生长 " 的生命力。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为啥 " 草根 " 总能吸引人,这个词指向的魅力到底是什么?
光是去年就火过不少草根,比如研究海德格尔哲学的农民工,出身贫寒但一战成名的全红婵 ......
他们的共同点?
普通老百姓实现了超乎所谓 " 阶层认知 " 的,甚至不可能的事。
于优映文化来说,他们的草根魅力,一来是——
一种扎根于日常,编织出脑洞的创造力。
主创团队坚持原创剧集,他们的创作就应了那句朴素的老话," 艺术源于生活 "。
他们不仅从自己人身边人搜刮被骗真实案例,而且人均冲浪好手,刷微博看新闻寻找剧本灵感。
李洪绸就曾在微博上现场示例哪些新闻很适合加进剧本里,呼吁大家多多贡献素材。
他们这种活用热点新闻的能力创造出了不少剧集名场面。
瞅瞅下面这个片段,包哥头插着刀去医院,还在从容排队就诊,借的就是 " 淡定哥 " 的梗。
- 你头都这样了怎么还排队呀
- 这不是和谐社会嘛,我也是文明人
这段一下调出观众以前刷新闻回忆里的笑点,又给剧中人物的荒诞沙雕人设叠上一层真实性,一石二鸟 666。
再看终结篇里有一集,就拿我们耳熟能详的桃花源记来大开脑洞。
都知道,原本《桃花源记》说的是一个渔人发现一块隐秘的富饶之地,而后他带着官兵去找这地却没找着。再后来,一个名叫刘子骥的人也出发去找,结果不仅没找到,人也很快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