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新爽体话本,就都安在 70 后身上吧。
这帮听着 " 我的未来不是梦 " 变老的家伙们,好像什么神话都有可能在他们身上发生。
观众不相信爱情,国产剧不会拍爱情。
在这样的环境里,如果还要拍这个古老母题,就得把它拍成神话才行,就像《我的解放日记》。
神话不是现实,不符合科学,它是超自然的,是理想化境。
现实是剧中三姐弟,为了省点租金,每天通勤三小时,往返首尔和环首都贫穷带。黑天出门,黑天回家,没有清晨和傍晚。
现实是二哥想跟朋友合股盘下便利店,没有本钱,想尽办法,赌上全部身家,放手一搏的当口,接到通知,家里有钱有信息的同事轻轻松松抢走了店。
只能愣在提款机前嘟囔:每次都是这样,我讨厌的人能轻易获得我想要的东西。
现实还是大姐永远相不成的亲,烫不好的头,升不了的职,提不起的精神。
每天在酒里找寄托,喝多了就说不着四六的醉话:我要是活在古代就好了,不用自己找对象,直接让爸妈帮我凑对。
其实是在承认,自己的失败和无能为力。
" 我倒是庆幸活在现代。" 同乡胖男孩接话," 因为我在古代,一定是贱民。"
胖男孩也找不到对象,因为胖、穷、不好看、不会说话,骨子里的自卑感。
他不想活在古代,但希望国家可以成立专项组织,帮扶他这种恋爱弱势群体。
正庆幸自己至少还拥有平等和自由,就被小伙伴残忍戳穿真相:你现在也是贱民。
不管古代还是现代,有人的地方就会因财富、权力、相貌,等各种现实条件,分成三六九等。
这些身处底层的乡下孩子,没有一个在畅想要事业大发,搞大钱,买大房子,干大事业。
剧情也并没有带他们展开事业线,像国产剧一样,一路遇贵人,遇天上掉馅饼,进而走上人生巅峰。
他们不管男的女的,30 岁还是 40 岁,期待的人生出口,都是找一个爱人。
也许是韩国早已完成了阶级固化,没人再做逆天改命的梦。
又或者是韩国确实存在庞大的大龄单身群体。
数据显示,韩国三十岁以上未婚群体占比达到 42.5%,并且还在继续上涨。单身时代,已经是大势所趋。
数字里有多少是自愿断情绝爱,又有多少是求而不得,就很难分清了。
大姐的心愿是在冬天之前,谈一场恋爱,妹妹是希望有个人可以无条件仰慕自己,把空心填满。
她们并不是着急结婚,而是着急去爱和被爱。
这是两回事。
连那个其貌不扬的胖老乡,一本正经地抱怨为什么政府不保障恋爱弱势群体,也不是让国家给他发老婆。
而是希望国家先发明告白日,他这种自卑男孩,能借口大过节的,对心上人表白。
然后再配套来个法定拒绝日,不接受他的女孩,也不会出口伤人,或者消失不见,而是正式且礼貌地拒绝。这样彼此都能保留体面。
这些底层孩子,人生的可能性一个个消失,天花板就压在脑门上,为了维持普通人的身份,已经筋疲力尽。
他们身上唯一还可能发生的超现实神迹,就是爱情,就好像爱情是自己唯一能做主的东西一样。
不是结婚,结婚又回到了现实。就是爱情,是爱和被爱。
听起来很虚,换成张爱玲的名句是:
我要你知道 ,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 , 不管在什么时候 , 不管在什么地方 , 反正你知道 , 总有这么个人。
我记得我毕业前夕,第一次读《半生缘》,读到这一句时,几乎要哭出来。
要走出校门,成为社会人,才会明白的道理:原来我一点都不特别,转个身就能淹没在人海里。
然后读到这句话,不是被顾曼桢的爱情宣言感动到哭,而是羡慕沈世钧能被另一个人看到、记住、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