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陇西》从开播到大结局,评价一直处于两极分化的状态,喜欢的人觉得有质感、剧情好、演员演技也好,不喜欢的观众则觉得滤镜奇怪看不清、故事讲不明白、观剧门槛太高。
前天晚上《风起陇西》刚刚播完大结局,利落但并不简单的 24 集,全看完正好可以讲讲这部剧到底在说什么。尽管有一些缺点,但其实无伤大雅,熬过前几集的艰涩,那这部剧的故事还是挺值得细品的。(剧情复杂,有理解错的地方欢迎指出)
陈坤扮演的陈恭是蜀国潜伏在魏国的高级密探,他足智多谋、深谋远虑、并且懂得变通。蜀国与魏国打仗,因为陈恭传递的有误,蜀国惨败。诸葛亮怀疑敌人已经进入他们的要害部门,陈恭也被怀疑成内奸。
白宇扮演的荀诩与陈恭是好兄弟,也是陈恭妻子的哥哥。荀诩也听命于情报机关司文曹,他聪明温和、为人耿直、有点认死理。
荀诩的任务是查出情报泄露的真相,但说白了街亭失守,北伐失败,只有杀了陈恭才能了解这件事。荀诩出发前也被喂下毒药,三个月内完成任务回来复命才能领到解药。
但荀诩与陈恭的关系非同一般,此时两人还是十分信任彼此的。陈恭向荀诩坦白,说自己确实将真实情报传了出去,只是没想到会被卧底烛龙掉包。荀诩也不相信陈恭是叛徒,哪怕临行前服了毒酒,也不想用杀死陈恭的方式完成自己的任务。
谷正是陈恭专属的交通线,荀诩与谷正见面,他将陈恭情报被掉包的事情告诉了谷正,谷正却信誓旦旦地表示不可能,因为陈恭传递情报都是用密语。荀诩反问谷正怎么会知道密语的事情,谷正知道荀诩开始怀疑自己,自杀以证清白。
谷正的死使得线索暂时断掉,陈恭却想出了更冒险但效率更高的方式,他要以试竹雀(古代滑翔翼)为由离开,调查烛龙的真实身份,再在路上假死,帮荀诩完成任务。
所以 " 卧底烛龙到底是谁 " 可以说是贯穿全剧的疑问,知道要搞明白什么,剧情就很容易看懂了。
这部剧的精彩之处也在于抽丝剥茧间的紧张氛围。陈恭潜伏在魏国也并非安全,魏国情谍报机构的糜冲时时怀疑陈恭的身份,全剧一开始就毫不掩饰地调查陈恭,有什么坏事总是第一个往陈恭身上查。
陈恭时时刻刻见招拆招,糜冲怀疑陈恭身份,阻拦他不让他通过,陈恭假装纨绔,说自己只是赴约牌局,看到陈恭真的准备了一场牌局时我已经很惊讶了。
没想到镜头一转,举办牌局的地方也是荀诩与谷正见面的地方,荀诩不好脱身,陈恭假借牌局,让荀诩假扮成侍者,这样一来荀诩成功从糜冲眼皮子底下溜走。
糜冲也不是总被陈恭算计,两人势均力敌,互相见招拆招。陈恭与糜冲一起前往蜀国,陈恭计划走水路,途中制造沉船假象,不会水的糜冲因此遇难,陈恭就可以用他的身份活下去。但糜冲的警惕性高,他因自己不会水直接改走陆路,使得陈恭的计划全部落空。
这部剧里基本每一个角色之间都有这样的博弈,不管是真聪明还是假傻子,每个人相互算计,基本没有一个多余的角色,也没有一句多余的台词。连大宝贝都是决定剧情走向的关键角色,甚至在这部剧里她都显得并不突兀了。
这样接连的反转持续到大结局,看到结尾不禁让人长叹一声,唏嘘不已,算来算去,原来都是意料之中的告别。
很多人评价《风起陇西》的大结局过于憋屈,而在战乱的背景下,和不同角色之间的立场之间,我倒觉得更像是角色自己做出的选择。而关于这部剧的结局到底是怎样的,以及故事背后的深意,还是建议大家亲自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