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咏梅一组旧照刷屏网络。
与素日里优雅知性的模样截然不同,照片中的她一席短裙,媚态横生。
如她所说:" 我的外形很传统很柔美,但我的内心一定是最酷的,我的内心是很酷的。"
咏梅酷在低调。
喧嚣鼎沸的娱乐圈,人人都想功成名就,只有她,"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
咏梅酷在独特。
追逐繁华的尘世中,人的欲望被拉到无限大,只有她,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咏梅酷在沉淀。
年少成名的焦虑中,许多人急功近利,只有她,用数十年磨一剑的耐力对抗平庸,用近 30 年的蛰伏换来荣誉。
她就像一轮月亮,光明,清高,而且独一无二。
出生就被重男轻女
1970 年情人节,咏梅出生在宁静的呼和浩特。
奶奶想给她取名为森吉德玛,意为 " 仙女 ",盼她文静优美过一生。
一旁的父亲摇摇头:" 我的女儿,要么经霜傲雪,要么暗香疏影。"
于是,便将她的名字改为 " 咏梅 "。
如名这般,咏梅从小就在夹缝生存,受尽冷眼。
母亲把咏梅的到来看作一份负担:" 反正女孩子嘛,迟早是要嫁人 "。
有一次,母亲炒菜没买酱油,递给咏梅一个黑乎乎,上面结了一层油垢的瓶子让她去买。
咏梅觉得瓶子太脏,不敢伸手触碰,没想到竟遭母亲一顿骂。
日常生活中,咏梅以为自己少吃零食,多做家务就能弥补母亲对自己的讨厌。
所以,不管礼物还是美食,她只要一份,而哥哥能得到两份。
她几乎承包家中大小事务,地板、灶台都被擦得干干净净。
但母亲依旧对她不冷不热,甚至连一旁的哥哥都看不下去了,对着母亲大吼:" 妈妈,你不能这样对妹妹。"
但母亲不以为然:" 啊?是吗?"
亲生母亲都看不起她,更别说其他外人了。
按理说,蒙古族女孩往往能歌善舞,活泼外向。
但咏梅在逢年过节中,却一声不吭,不舞不唱。
" 我们蒙古人就没你这样的。" 这是亲戚和邻居对她的唯一评价。
自卑和怯懦,让咏梅内心滋生出更大的不安。
而那个将她从灰调中拽出来的,是博学多识的父亲。
父亲很爱看书,常常会给咏梅看《共产党宣言》和山口百惠相册。
在那个落后封闭的小城里,甚至会掏出一本印满裸体的油画册,熏陶咏梅的艺术审美。
而真正让咏梅蜕变的,就不得不提到她与父亲的两件小事。
改革开放浪潮逼近时,太多昧良心赚钱的生意家如雨后春笋。
每每这时,父亲就会极力怒骂:" 做人怎么能这样呢?"
紧接着,就会转过头来一字一句的教导女儿:
" 不要让欲望带着你跑,要自尊自爱,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然的话你就没尊严了。"
咏梅上大学时,为追赶潮流,用打字机给父亲写了一封信。
收到信后的父亲顿时火冒三丈:
" 为什么要用机器写信,你的情感在哪里,做人一定要真诚和真实。"
认真做人,专心做事,淡泊名利,这是父亲带给咏梅的影响。
可当时年纪还小的咏梅,根本不懂得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直到若干年后,当她看到了时代的沉浮,人心的浮躁,才更加感慨万千:
" 父亲从小的教诲,让我懂得了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父亲就像大航海里的一座指向标,为她奠定了日后的宁静底色。
大学邂逅真爱
1987 年,咏梅从呼和浩特来到北京,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攻读企业管理系。
不出意外,她应该迎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成为一名外贸公司的普通职工。
可内心的 " 叛逆 " 在绽放,在北京,她爱上了摇滚。
" 我很喜欢摇滚乐那种纯粹有力量感的东西,那个一点都不假,没有一点虚伪的东西。"
她喜欢重金属、重机车,享受奔驰在广阔无垠的马路边上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