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时光原点,再看当年的跑男对诸多嘉宾带来的影响,再看那些岁月中的转折,只能说综艺可以成就一个明星,但人还是要自己成全自己。
新一季跑男播出后,节目第一期就“放大招”,一口气请来了12个嘉宾,多到连屏幕都快要放不下的程度。
但人多可以带来高收视,却未必带来好的节目效果。
许多观众的感受是节目内容策划已经彻底躺平,答题环节又长又无聊,一个吴倩莲版《神雕侠侣》造型没一个人认出来,沙溢到最后还一口咬定她演的是周芷若,嘉宾再怎么努力搞笑观众还是觉得尴尬。
要说节目升级也有,就是广告有增无减,嘉宾在游戏过程中多次口播广告就算了,节目画面中也要加入赞助的品牌。
只能说在广告植入这一块,《奔跑吧10》和《王牌对王牌7》都达到了新高度。
但节目依旧有着强悍的收视率。这意味着无论多少观众认为这档综艺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可言,下一季依然会按时到来,节目也无需做出改变,反正总有人买单。
实际上节目的口碑危机也不是现在才有,《奔跑吧》第七季节目评分为5.7分,与“辉煌”时期的7.5分相差不少,但口碑危机已经四季了,跑男不还是王牌综艺吗?
可见口碑也并不一定影响收视。
《跑男》第一季播出时,国内真人秀综艺市场,尚处于未开垦领域。当年的节目组也确实带着一股火,场景、道具、故事,都是节目组虚构的,但节目中嘉宾的投入感和化学反应,节目的紧张刺激、妙趣横生,给大家带来的快乐都是真的。
只有潮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
当节目不可避免地陷入同质化,只能靠嘉宾尬演撑起节目效果,已经不是观众审美疲劳的问题了,而是节目放到九年前播也不会好看。因为当年的跑男,就是比现在的跑男好看得多。
有观众有收视,跑男肯定会继续跑下去,问题是往哪儿跑?
可以肯定,节目依然会是内娱明星的香饽饽,依然是无数人挤破头的目标。
毕竟娱乐圈每条路,就那么宽,都在往前冲,都想吃到肉。你要出人头地,哪有那么容易?
初代跑男团抢到了那一口综艺红利,一口就吃足九年。总有人也想尝尝鲜。
但节目副作用早已显现,比如节目巅峰期的2015年一年,播出了两季,所有明星录制综艺就已经耗费大量时间,当然很难推出新的作品,邓超等人的演艺困境伏笔,正是这一年埋下的。
人生就是福兮祸兮,当年如何分得清呢?
就算退出《跑男》开始发力,但观众印象埋下了,要突破谈何容易。
综艺效应反噬演员,从来都是无声无息。
罗翔老师不止一次教育过我们,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人生剧本,我们这一生,只能努力演好自己。当年的红利吃到了,负面效应当然也要自己吞下去。
在影视圈这个名利场里, 有的人红过了,但也仅限一次,有的红过了,但也不能保证自己一直红。人生就是这么变幻莫测,出身、天赋、才华、机遇、性情、运势、时代背景、行业风气、能不能遇到贵人,都是命运的一部分,跑男,也是命运的一部分。
9年荣辱得失,福兮祸兮?
只能说说,有些花团锦簇、烈火烹油,是为低潮埋下的伏笔,有些低潮,是人生必经的磨练。
明星的星途命运就仿佛参加一场综艺,综艺只负责剧本,在节目里跑成什么样,还得看自己。
有人离开跑男还会跑出不一样的路,有人离开这片滋养他的土地,就好像被困在了节目里。不过《一代宗师》说的好,“人要往远处看,过了山,眼界就开阔了。” 跑男说到底,只是一座山而已。
一件事,无论好坏,一旦放在九、十年这个坐标系来看,都会泛出这样一种不一样的光彩。
至于未来,时间本身,就是一种回答。
若干年后,也许有人还记得节目第三季大结局的巅峰时刻,邓超带着所有跑男大声喊出,“We are 伐木累”。那一夜星光满天,好像盛宴永不结束,但一切盛宴都会结束,人嘛,总是要往前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