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贴得牢,就不怕别人记不得。
其他后浪,都只能屈居沈家大小姐之下:
上山诗钠家的 Hilary,就是 " 沈月最强劲敌 ";
谭耀文女儿 Tamia,则是 " 最美星二代遗珠 ";
任达华女儿任晴佳,只分配到 " 高潜力后浪 "……
娱乐是个圈。上一代明星为了票房、奖项明枪暗战,闯出了香港娱乐圈的黄金时代;下一代人在父母的保驾护航下走上台前,有着一些共同的规律:
首先,在 " 二代 " 们幼年时,父母往往下过禁令,不准入圈,成年之后则会慢慢松口。
沈月几次曝光后,邱淑贞按下了女儿的明星梦。
等到成年之后,如果 " 二代 " 铁了心要出道,父母往往会妥协,甚至搭把手助推。
这三年,沈月从未成年到成年,露面越来越密集,资源越来越强,而每次杂志专访,邱淑贞都会陪伴在侧。
其次,出道不是突发奇想,而是长线操作。
沈月的出道时间线,从法国巴黎到中国香港,再延伸到韩国,过程跟品牌上市差不多。
她不是学霸类型,也不是科班出身,如果要走演员路线,难度太大。
但沈月精通中英日韩多国语言,加上颜值优势,衣品不错,交游广阔,以 " 社交名媛 " 的身份出道,够用了。
她的微博内容,也不是随便发着玩儿的,每一张都有标注上身品牌,相当于为品牌带货。
最后,两代人出道的路径虽然不同,本质上都是:找个工作,实现就业。
香港有一句俚语:我一定会做好呢份工。
八九十年代,多少大明星出道前,不过是歌女 ( 梅艳芳 ) 、打工仔 ( 刘德华 ) 、小混混 ( 陈小春 ) …… 通过歌唱比赛,或者 TVB 培训班出道,乘着时代的东风,成为红极一时的偶像,用片酬、歌酬贴补家用,帮家里换房换车。
当时的出道路径是:由低做起,龙套熬成主角,然后拿奖,影视歌多栖发展。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 二代 " 们不一定需要这般步履维艰,只要把自己的日常分享出来,就能吸引一波年轻的粉丝。
加上父母名气的加持,又可以圈一波 80、90 后的 " 情怀粉 "。
况且,疫情蔓延这三年,香港百业凋敝,年轻人的就业率直线下降,这一波明星子女 " 顶替接班 " 进了娱乐圈,也算是找到了工作。
老牌富商、明星们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因为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受疫情影响,I.T 集团的员工无薪休假、在家苦熬,沈嘉伟还能掏出 400 万港币买入全新法拉利。
沈总年薪 2000 万+,名下物业、名车加一块儿,远远没到 " 破产 " 的地步。
不然月月哪儿来的钱,可以叠戴六条珍珠项链,过 " 盖茨比 " 主题生日趴?
上一代不差钱,对 " 星二代 " 的需求往往是:最好有事做,但又不要太辛苦。不管出道当明星、当名媛、当社交红人 …… 总之能自食其力就是好的。
如果个人足够争气,又有雄心壮志,成长为郑欣宜那样的 " 最受欢迎女歌手 ",也不是没可能。
这个时代的公平之处就在于:即使是 " 二代 ",也不可能真的 " 躺平 "。年轻人如同蜂鸟一般,疯狂挥动着翅膀,就为了在空中多停留一会儿,哪怕只有一秒的放松,就掉下去了。
不管胜利的几率有多低,游戏一旦开始,谁都不能随意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