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在的时候我还不太懂的去珍惜他,当父爱突然离我而去后,我瞬间感觉失去了一个很大的依靠。”
超标的父爱
杨勤冀之所以对自己的女儿爱到骨子里,有自身执拗性格的成分,也有中年得女,对这个唯一后代的深情寄托。
大西北本来就多风沙少资源,上世纪缺水缺粮的阿干镇日子也不好过。杨勤冀便是在那个艰苦年代来到这个镇上的,成为了一名颇受人尊敬的人民教师。
这个男人的家庭条件本算不错,家里父亲兄弟全都从事教师行业,社会地位不低,衣食也算无忧。不过由于杨勤冀平时寡言少语,为人木讷,长相也不算太好,一直都没有找到对象,这一拖就让他的成家之路更为艰难。
在调来镇上之前,杨勤冀的弟弟便因为带女友回家,母亲一句话让弟弟感情破裂,最终导致“精神不正常”的弟弟挥刀杀母。
此事一出,他们家有“精神病史”的传言便不胫而走,本就不好找对象的杨勤冀,就更难获得女性的青睐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37岁,1976年时,杨勤冀遇到了小他14岁的陶菊英。
陶菊英家里条件相对要更为落魄,她的父亲是矿场里的一名矿工,只能靠卖力和搏命挣一些养家钱。陶菊英稍大些后,便开始四处干活为家里分担压力,她也是在学校里刷墙时遇见的杨勤冀。
杨勤冀很欣赏这个能吃苦的女孩,已经年近40岁的他,对成立家庭的愿景也愈发强烈。在爱意的驱动下,他抛却了平时的矜持,主动追求起了这个23岁的年轻女孩。
“我爸爸觉得他是个老实人,工作不错,还有城市户口,认为我应该同意他的追求。”
虽然年纪相差14岁,陶菊英对这个男人也没有特别迷恋的感觉,但在杨勤冀的死缠烂打和自己父亲的支持下,她最终真的和这个男人走到了一起。
成家后的第二年,杨家便传来喜讯,已经38岁的老杨有了属于自己的孩子,他亲自为女儿取名叫杨丽娟,希望女儿能够永远的美丽优雅,身负娟秀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