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诞玫瑰》
不论是专访,还是为电影宣传,被问到接戏的理由时,小镁的答案都有一条基础逻辑:首先是很欣赏导演,然后是有值得的形塑。" 如果能透过角色,向观众传递人性的多面向,也是件很不错的事情。"
▲ 觉得小镁是为数不多把 " 演员 " 当职业而非 " 明星 " 的人。
在她看来,人就是拥有很多种面相的,不然该多单一无聊啊。
所以,她还蛮乐于接受身上的各种标签:大众眼中的种种 " 桂纶镁 ",文艺也好,清新也罢,虽然定义不了全部,也不失是自己的其中一面。
桂纶镁对自己的多面性是觉察自知的。虽然粉丝将她的风格归类,但她常常说自己私底下 " 更调皮、率性、更疯 "。
有一次,刷到在一场私人聚会上,她和友人们各种跳舞的视频。那应该是《南方车站的聚会》的卡司聚餐,廖凡、胡歌也在场,大家一手红酒,一手香烟,齐齐陶醉在十六步舞里。
众人舞毕,桂纶镁又和另一位朋友来了段更有活力的舞步,她整个人蹦蹦跶跶的,没什么敛着的模样,全情、肆意,但是很 chill 地舞动着。
是有不少声音的:纯情少女抽烟?两副面孔?原来私下里这么 " 辣 "?玩太开了吧?.......
因为个人习惯不符合期待被骂上热搜的明星,也不是一个两个了。有时我也好奇,苦明星失去鲜活力的同时,是不是意味着,我们事先失去了对一个人多面性的想象?
角色以外,她当然可以做个更富含层次的人。所以当干净、乖巧、轻柔的桂纶镁变得稍微 " 疯狂 " 一点时,反倒觉得更有魅力、更灵动、更曼妙了。
▲ 喜欢这种生动而具体的自我形容。
桂纶镁对 " 自我多面向 " 的敏感,大概有不少得益于职业,她可以时常体验另一种人生——遥远的、相近的,有更多可以抚摸人性棱角的机会。
她也喜欢文学、哲学,大学时读了法文系。虽说不是什么学霸型人格,翘掉了不少无聊的课程,但是法国哲学课她去得比谁都积极。
好几个访谈里,小镁都聊到了波伏娃。" 她可能是影响我思维一个很重要的人。在我的求学阶段,她所讨论的东西我是非常惊讶的,包括两性关系、个人、个体空间和自我存在的问题,还有女性意识的问题。"
看小镁的访谈,觉得她是个特别有自己节奏的人,不紧不慢的,吐出来的话不至于精美到像是雕琢过,但平日一定思考过。
她说波伏娃对她最大的冲击,是和萨特的关系。特别是读到他们往来的情书时,她体悟到,原来人与关系,都是可以拥有多种面貌的。
最近翻她的视频总能看得很深,和近来一个很大的感受叠合了:我们太需要对 " 复杂 "" 多面 " 的理解了。
不然为什么电影对男女只有一种想象?为什么拓印的面具明星不用担心冷场?为什么千丝万缕的生活,全部变成非黑即白的衡量?
小镁和别人聊天时,姿态总是放松、舒适的,但能从她的节奏里,听出她曾经走入过哪些迷宫——电影的、角色的、自我的、他人的。
而关于曾有过的那些蜿蜒和沮丧,她说自己翻看了很多次电影《时时刻刻》,里面有几句台词点拨很大:" 直面人生,永远要直面人生,这样你才能了解它的真谛。当你真正了解人生,就能真正热爱生命,然后,才舍得放下。"
我独自猜想,这里的 " 直面 ",意思大概是:人还是得多去思考沮丧,思考困惑,亲手拆解它们背后复杂、缠绕的线团。
所以,桂纶镁才老是选择复杂却不见得成功的角色,选择袒露大众印象外更多面的模样,选择受困,选择思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