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开始组摇滚乐队,
渴望自由的他在一番折腾后选择离开学校,
甚至他连辍学的理由都如此与众不同,
机缘巧合下跨到电影圈的他,
运气极佳,荧幕处女作《放学后》就入围戛纳。
目睹校园枪击案后迷茫阴郁的男高生设定,
与当时正处青春期的他状态完美契合,
面庞是稚嫩干净,
气质却阴冷不羁,
自然独得艺术片导演青睐。
在帮助这片子拿下独立精神奖、哥谭奖双提名后,
18岁的他担纲主角,合作精灵女王蒂尔达·斯文顿,
因养育子女琐事日渐积怨的母亲与意识到母亲不满情绪的儿子,
两人为观众展现了一段扭曲、变态的母子关系,
电影入围戛纳,埃兹拉提名青少年演员奖,
他在文艺片的"康庄大道"上走得顺风顺水。
随后也敲定了那部让他真正意义上一炮而红的《壁花少年》,
畅销书改编+绝妙卡司(主要指当时的青少年偶像"赫敏"艾玛·沃特森)
作品本身就自带热度。
而他扮演的桀骜不驯的反叛少年,
比起另两位的人设——小透明和叛逆得略显"平庸"的娇俏少女,
角色弧光一整个拉满,
高中就公开同性性向,
特立独行到敢在舞会上搞变装秀,
古灵精怪又可爱,
"病娇"专业户埃兹拉拿捏得很非常好。
加上犹太血统赋予他兼具东西方魅力的特质,
和雌雄难辨的中性气质,
让尚在颜值巅峰的他留名影史,成为那一代的"反叛符号"。
仔细一盘就发现了,
各式各样的边缘人物几乎是他早期作品的主色调,
(恋物癖、恋母、性少数人群、少年犯…他都演过)
现在想来,之所以能诠释得如此淋漓尽致,
应当得益于他本人透过这些脆弱、孤独、遭受过苦痛意欲反抗的角色,
来展现自我。
《壁花少年》大爆后,他"变本加厉",
不只是在选角上大胆了,
直接在杂志采访中出柜,
(巧了,那本杂志叫《OUT》)
8过非但没对他的事业造成消极影响,
他反而开启了商业文艺两手抓的道路。
《包法利夫人》中的雷翁虽已有发腮端倪但照旧勾人心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