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朱逢博从漫天黄土的工地,走到了歌剧院的舞台上,成为了歌剧院的特殊人才。
朱逢博从小踏实好学,虽然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专业的音乐学习,但她心想:来到这个地方,就要有一番成绩。
她看见团里其他的人个个身怀绝技,朱逢博也明白自己的差距,所以她开始努力追赶。

朱逢博每天早早地就起床练声,那时候很多同事都开玩笑地说:“每天叫醒我们的不是公鸡打鸣,而是朱逢博的歌声。”
她为了能掌握更多的唱歌技巧,不断向团里的同事们请教问题,但朱逢博仍不满足。
朱逢博主动去找了团里的领导,她说:“我想要更深的音乐造诣,想学习更多的音乐唱法,我觉得我现在进步太少了。”
团里的领导见到她这么上进,自然是高兴,于是给朱逢博安排了音乐学校,让她接受专业的音乐培训。

朱逢博在学校中,跟随很多老师学习了各种音乐唱法,为她日后的歌手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她除了在学校学习之外,在剧团里还遇到了影响她一生的男人。
02
朱逢博经过在学校专业的进修之后,唱歌功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她开始在团里登台演出。
在上海歌剧院中,她遇到了施鸿鄂,他对朱逢博的演唱事业有很大的帮助。
施鸿鄂是个音乐才子,他16岁就进入了上海音乐学院,毕业之后他又出国深造,以优异的成绩从索菲亚国立音乐学院毕业。

1962年,施鸿鄂参加了世界青年联欢节古典声乐比赛,他获得了大赛的最好成绩,成为了世界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施鸿鄂带着优异的成绩回到了中国,并且进入了上海歌剧院工作,并且很快就成为了剧院的门面。
他的音乐才华受到无数人追捧和欣赏,而朱逢博也是其中之一。
朱逢博经常找施鸿鄂请教问题,起初施鸿鄂只是觉得朱逢博声音还行,但唱歌并不是很好听。
因为当时他不知道朱逢博是“半路出家”,所以施鸿鄂对于她的态度一开始是很冷漠的,经常对她的问题都是爱答不理。

对此,朱逢博并没有退缩,她依旧坚持去找他请教,这也让施鸿鄂看出了她对音乐的热爱。
于是,施鸿鄂成了朱逢博在团里的老师,在他的指导下,朱逢博的唱歌水平越来越高。
那几年,朱逢博在上海歌剧院的舞台上,主演了《红珊瑚》《刘三姐》等歌剧,她塑造出的形象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1965年,朱逢博担任了舞台剧《白毛女》中喜儿的主唱,她凭借优美的歌喉很快就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