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走红,他引用《道德经》中的一句话:"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以此,他呼吁网友将眼光放得长远一些,去关注那些像天地一般长久之事。" 那么,很多的因缘际会就会水到渠成。"
引经据典、语速温柔缓慢,潘周聃一步步摆事实、讲道理,又不失幽默感。这下,网友对这个人更感兴趣了。
古文情结
这不是他为拍视频特意 " 凹 " 的人设。虽是 " 理工男 ",但潘周聃私下里一直是古诗词的 " 死忠粉 "。
在他出生前,父母曾去南京夫子庙游玩,沿着大成殿浏览《孔子圣迹图》时,被 " 孔子问礼老聃 " 一图吸引。
" 虽被称为‘圣人’,但孔子也有老师,‘三人行必有我师’。" 潘周聃之名,周取自庄周,聃则来源老聃。
"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可能受到名字的影响,我从不认为学霸可以‘因学而霸道’,学习是相互请教的过程。" 潘周聃说。
古文带给他的不止是名字。打小开始,他就是泡在一句句古语里长大的。
孩童时期,父亲总在家中带着他朗读唐诗宋词和三字经。当时,年幼的潘周聃不知其中含义,只能跟学模仿,背诵一些片段。
但他表现出了对此极强的兴趣。比如,他时常抱着一本《古文观止》翻来覆去地看,"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六七遍读下来,他发现,自己竟也能 " 回味 " 出一些意境。
在他上学那会,智能手机还没有普及,同学间流行用写信来交流。他为了避免 " 长篇大论 ",也为了保持一种 " 正式感 ",常选择用文言文来写。
少年思绪萦绕时,别的人听歌、写诗,他却时不时写下几句古文,以抒心意。
中学时,他就读于南京外国语学校。一次例行汇报,他上台为同学讲解李白的《行路难》。
他提前将原文抄写到黑板上,以充满哲理又不失幽默的语言,像讲故事一般拆读原本晦涩的文本。当老师提醒时间已到时,台下同学都纷纷表示:" 让他讲完吧!"
高中毕业后,潘周聃选择出国进修。原先的少年,已长成要与社会交手相见的青年。现实和未来交错,他一度陷入迷茫,是那本多次翻阅的《道德经》,将他拉上了岸。
" 小时候是囫囵吞枣,长大后有了阅历,再次阅读就能理解不少其中的意义。" 就这样,潘周聃在诸子百家的经典之中,找到一个个对生活的解。
狂欢过后
走红后的潘周聃,开始思考更多。
他又开始回顾《道德经》,时常想起这句话:"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意为人要遵循自然之理,不做不必的事。
被狂欢式的 " 造梗 " 浪潮推至台前,潘周聃决定 " 顺应潮流 "。
" 对我个人来讲,首先可以和年轻人交流古典文化。因为现在生活节奏快,可能一部分年轻人觉得古典文化枯燥,那么我可以用有趣的方式分享,让网友产生兴趣。" 他说。
为了尽快熟悉社交媒体,他开始在线给网友 " 批改作业 "。
在网友 @他和模仿他的视频下方," 潘周聃学长 " 总是时不时地出现,回复 " 已阅 ",委婉地表示自己看到了。
·潘周聃与网友的互动。
他向《环球人物》记者感慨:" 这帮‘熊孩子’太给力了,创造力太强了,把我惊呆了!"
比如有大学生在做核酸时,模仿他的甩头离开,潘周聃笑称:" 不仅可以快速离开检测场地,还能增添几分乐趣。"
为 " 自证 " 理工男身份,他还在评论区开启了 " 辅导作业 " 模式。一些年轻网友遇到不会做的物理 / 数学题,就录一段小视频,配上 " 有请,潘周聃 " 的背景音乐,再去求助 " 潘学长 ",活脱脱将他当作 " 行走的作业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