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笼效应产生了:
只要一个人拥有一个空鸟笼,过段时间,他大概率会为了这只空鸟笼而买一只鸟,而不是把鸟笼扔掉。
也就是说。
无意间拥有鸟笼的人,会在无意间被一只小小的空笼子异化,成为笼子的俘虏。
" 王心凌男孩 " 也一样——
被营销影响行为,被营销 " 异化 ",却不自知。
这种状态,和当下常谈的 " 信息茧房 " 很相似。
社交平台设计的算法,能根据你的选择,一步步精准把握你的喜好。从而成功投你所好,尽可能地把你留存在这些平台上。
久而久之,你只能看到你喜欢的。
其他信息你根本接触不到。
视野会在无形中被桎梏在狭小的、如同茧房一样的空间里。
却让你以为,世界只是这个茧房。
纪录片《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中就提到一个真实案例。
有人持枪打劫一家披萨店,但他被逮捕歹徒时嘟囔了一句:披萨门。
什么意思?
原来,有则假新闻声称每一个披萨店都是儿童叛卖交易中心。
他作为长期浸泡在虚假信息中的人,被拙劣的谣言驱动,真的去现实世界里打劫了。
算法,让人变得越来越狭隘。
纪录片中提到一句话,让我记到现在:为什么软件那么好玩却免费?
真的免费吗?没有代价吗?
没人发现,只有毒品和软件开发商才把客户称为 " 用户 "。两者的相同点是,讨好你的偏好——
让你上瘾。
人,便会慢慢被算法驯服。
以上已经足够可怕,而王心凌男孩事件,比这还要恶劣:
这不仅仅是一个信息茧房,还是一个营销茧房。
造成这个困局的,不是你自选的喜恶。
而是资本控制下的,需要你达到的喜恶。
即用资本就可以有意限制你的视野,从而改变你的认识,而你自己完全意识不到——
最终,《楚门的世界》落地了。
一个为了收益而制造出来的假象,被楚门当真了。
或者我们更直白一点。
王心凌事件的本质,是有人摆布了你的认知。
你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不再由你决定,而是由他人策谋。
而对此,你一无所知。
甚至以为你的喜欢是自发的、天然的。
" 王心凌男孩 " 不会是第一个造势成功的营销案例,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当获取信息的渠道已被垄断,我们还任由自己沉浸其中。
当越来越多王心凌男孩事件陆续出现。
当镜子里的 " 鬼魂 " 掌握了主导权。
现实中的人成了跟跳的傀儡影子。
到那时,我们去哪里找回真实的世界?
别被王心凌男孩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