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杂谈#
《潜伏》在前,《借枪》在后,都由姜伟执导。
但《借枪》在播出后,评论褒贬不一,两极分化。
一部分观众认为剧情前半部分节奏太慢,有些拖沓,某些情节不合逻辑,太假。
甚至还有人说奔谍战剧去的,结果主人公熊阔海琐碎的生活戏占据了大半,不像谍战剧,让人很失望。
力挺该剧的观众则认为这戏有其独特的风格,在谍战题材中有所突破,堪称经典。
我自然属于后者,坚决力挺此剧。
张嘉译饰演的地下党员熊阔海,完全颠覆了人们以往心目中类似《黎明之前》中刘新杰那样不仅足智多谋而且外形帅气的中共特工的形象。
转而变成了一个生活上穷困潦倒,甚至为了一块钱也敢向上级“铁锤”伸手求援的这么一个有点二皮脸,很令上级头疼的地下党员。
同时,这位号称“天下第四条好汉”且在投身革命前,曾正经八本拜师学过相声的熊阔海同志,还坐没坐相,站没站相,整天是油腔滑调,谎话连篇,忽悠得颜丙燕饰演的爱妻书真每天是晕头转向,不知东南西北。
由于家里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整天为柴米油盐发愁,身为爷们儿的阔海同志在家中的地位是每况愈下,一提回家,脑袋就大。
那么这位阔海同志缘何就混得这么惨呢,他整天都忙啥呢?
原来作为身份掩护和生活经济重要来源的洋行的工作,因洋行的倒闭而丢掉了,那么钱,就成了阔海同志每天必须面对的头等大事,更何况买情报还要花大笔的银子,生活是如此拮据,情报工作又是困难重重,唯一支撑他坚持下来的就是信仰,心中那永远不灭的信仰。
为此,他可以倾其所有。
甚至不惜把爱妻靠唱天津大鼓辛苦挣来的唯一资产——他们在法租界的房子的房契,押给军统天津站专员杨小菊,换来千元法币去购买十万火急的重要情报。
剧情前半部分节奏尽管不快,展现熊阔海琐碎生活的戏的比重偏多,但这些生动鲜活的生活细节的刻画,恰恰使熊阔海这个潜伏在法租界以一个普通职员身份作掩护的中共特工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这样的潜伏才是真正的潜伏。
他和杨小菊高谈阔论夸夸其谈的做派形成鲜明对比,一个务实,一个务虚,一个外露,一个隐忍。
而在罗海琼饰演的裴小姐的心中,杨小菊的形象由高变低,而熊阔海则从最初近乎无赖的一个形象渐渐变成她心目中真正的英雄。
这种心理变化也体现在熊阔海的妻子书真身上,经常受她挖苦奚落,活得窝窝囊囊的丈夫其实是一名一直在和鬼子进行着实实在在抗争的勇士,而且是堂堂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枪械科的高材生,正因为这样的身份,才有了最后那神奇的一枪。
这种先抑后扬的叙事手法则真正展现了导演姜伟的艺术功力。
熊阔海的才智,还体现在对待三次借枪刺杀加藤的“砍头行动”的态度上。
前两次他坚决反对刺杀加藤做无谓的牺牲,而最后一次在明了了刺杀加藤的性质已变,关乎上海方面抗战大局的情况下,则毅然决然义无反顾完成了刺杀加藤的壮举。
三次借枪,三次刺杀,难度越来越大。
由暗杀到最后不得不进行的明杀,特别是最后五集明杀加藤的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更是惊天动地,撼人心魄,令人荡气回肠,心生豪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