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影视人很会选材,这一事件的热度很高,
尽管导演花了六年时间筹备,可惜的是,在擅长的题材上,这次还是失手了,
全片满是套路跟煽情,更不用说最后的结局。
先说角色设置,男主是外科医生,还是大学教授,因此在妻子意外身亡后,可以根据不寻常的地方很轻松就追查到真相,包括查找医院相关病例,为妻子解剖等;
女主是他的小姨子,正直的检察官,平常嫉恶如仇,是个不怕事的刺头,在寻找法律援助方面,有特有的优势。
再说反派,坏得相当面具化,非常单一,就是为了钱途,不可一世,
真的面对杀菌剂时,又怕得不行。
对于这一人物,没有任何深入地挖掘和分析,单单靠一些招人恨的台词来表现,简单粗暴。
法庭之上,相关部分踢皮球的情景,好气又好笑,
套路得都没有一丝丝意外剧情。
在杀菌剂公司门口抗议呐喊的受害者家属们,
更像是这则事件的背景板,他们的故事,在片中就靠着几个镜头来展现,
突出的是太多受害的无辜市民,至于她们本身的故事,单薄得不能更单薄——
一张温馨的双胞胎女婴照片,一张骄傲的击剑运动员照片,似乎就已经讲完了所有。
相比《素媛》呈现出的温馨治愈,《空气杀人》的转折则显得有些生硬。
前面五分之四的部分,明明是纪实手法,将男女主追查真相,联系受害者家属,寻找相关法律援助,到了结尾却来一出碟中谍的商业化反转,
让人很难相信这个所谓的结局。
当然,片中煽情部分,还是相当戳心。
被迫和杀菌剂公司达成和解的家属,满怀愧疚和难过,
一心以为是自己害死了至亲,甚至觉得这些钱是卖孩子得来的——
明明杀人的,是冷血的杀菌剂公司和为其安全背书的鉴定部门。
可爱的孩子,带着呼吸管出现在镜头前,
谁会不为之心痛难过?
相比片中理想化的结局,现实更加残酷真实。
早在 2006 年,就出现过有大量孕妇与婴儿因肺部急性纤维化而死亡的案例,可惜医疗界却以为是传染病;
2011 年,韩国首尔出现大量因急性肺病产生肺纤维化死亡的病患,才引起深入调查,发现是某款加湿器中添加的杀菌剂才是病因。
而这款杀菌剂,市场占有率高达五成以上,消费者平均每个月都会使用掉一瓶消毒剂。
即便爆出这样的丑闻,却到 2015 年,韩国政府才禁止此产品在市面上贩售,引发全国恐慌后,当时的韩国首相文在寅才出面向韩国人民致歉。
可惜迟来的道歉唤不回受害者们健康的生命,肺部受到感染的患者疾病是不可逆的,至于那些活着的幸存者,有些终其一生都需要颈部插管才能进食,与氧气瓶为伍。
在漫长的过程中,共有 22 家企业跟部门,被以未尽到安全性控管义务为由,都遭到控诉,然而最终有近八成的受害者,因为诉讼时间过长,不得不选择和解。
当然,很多人看过影片后,会说是在消费受害者,消费苦难,
但这样的影片,我们能拍吗?
太难了。
也有人说,敢拍又怎么样,也没有改变什么。
然而敢说敢拍,就是改变的第一步。
联系刚刚落下帷幕的戛纳电影节,
饼叔宋康昊摘得影帝桂冠,成功晋级韩国首位戛纳影帝;
朴赞郁以罪案爱情片《分手的决心》拿下最佳导演;国民妹妹 IU 也拿出作品亮相红毯;
再想到前几年凭《寄生虫》在戛纳跟奥斯卡接连获奖的奉俊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