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个爽感,并不意味着她们自带光环。
在当时的社会语境里。
民对官,约等于以卵击石。
在对傅公堂这场戏中。
她们再有勇有谋,依旧是处于边缘的他者,受困于当时的吏制中。
最终还是只能求助男主(更高话语权)。
无力又现实。
这是剧中的悲剧性所在。
但好在,导演并没有弱化她们自身的力量。
三姐妹 " 北漂 " 创业的戏,很有看点。
赵盼儿擅长茶艺。
孙三娘擅长厨艺。
宋引章擅长琵琶。
三人自食其力。
立于汴京,一心搞事业。
没有塑料姐妹花友谊。
没有狗血的反目桥段。
只有女性相互扶持的温情,以及患难与共的惺惺相惜。
生意变差,就做市场调研,构建用户画像。
针对贩夫走卒,卖散茶。
针对文人墨客,设雅间,备曲艺。
抓住顾客的从众心理,玩饥饿营销。
想听琵琶?
不好意思,每日只弹三曲。
而且,一个包间仅容纳十人。
想喝名茶?
不好意思,每日限量供应,只售十套。
这还不够。
赵盼儿还请托儿四处宣传。
找当红女艺人,拉客引流。
有经商头脑。
事业心还强。
清醒又自立,说是当代女强人也不为过。
剧中,没有雌竞。
只有 girls help girls。
有一幕特别有说服力。
花魁张好好,听闻宋引章 " 抢 " 了客人,准备找她算账。
观众已经搬好小板凳,坐等她们撕逼了。
结果,这场对手戏里。
张好好初见宋引章,一见如故,脱口而出:
" 我见犹怜,何况蠢奴。"
两人惺惺相惜。
我善歌,你擅乐。
相互鼓励,找到自我。
完全没有为了抢男人,你争我斗,争风吃醋。
再看看这句台词。
" 你叫孙三娘,又不只叫傅子方他娘。"
把个体还给了个体。
每个刻画,都在反刻板印象,凸显出剧作对女性独立意识的观照。
爱情线的编排,也张驰有度。
创作者不急于让两人快速产生化学反应。
从相遇,相识,到相知。
两人感情的发展和递进,都有迹可循。
原本,他们是欢喜冤家。
后来,他们暗生情愫,心有悸动。
这之间最大的看点——
就是两人相互试探,
几番推拉之后,又悄悄缩回手的欲说还休。
隔着屏风对望,是爱意在缠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