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乖乖顺从 "
" 这女人也不是什么好人 "
" 有些女人就是不大气 "
……
这些只是 " 冰山一角 " 的发言,
让人看得血压直升。
还是那一套恶心的论调,
" 都怪她晚上出门了 "" 都怪她拒绝了 "" 都怪她喝醉了 "
在一次又一次合着血泪的恶性社会事件发生后,
竟然!还有人在鼓吹 " 受害者有罪论 "。
退一万步讲,
此次事件中的女生已经无限接近 " 完美受害者 "了,
和姐妹们在正规饭店聚餐,连衣着都极其普通,
就因为不想加微信被围殴打到重伤住院?
还要反过来被评价一句 " 应当的 "?
怎么一句 " 他喝醉了 " 就能成为部分男性做坏事的托词,
而女性无论干什么都能成为遭遇不幸、危险的原因,
还要一次又一次地被要求让渡权利,
向本不应出现的恐惧感妥协,
在只有女性感知的共情过后,
接受 " 多穿点衣服 "" 晚上别出门 "" 别去酒吧 " 的规训。
怎么了呢?怎么就只要求、教育身为受害方的女性?
除了那些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毫无共情的指责,
让橘觉得 " 大开眼界 " 外,
更无力的是原来真的还是有很多人无法理解,
为何此次打人事件女性的恐惧、愤怒情绪会如此之 " 旺盛 "。
那种扼住咽喉般的窒息感,他们似乎永远无法体会,
似乎也从未担心过自己会遭遇绝对力量碾压下无从反抗的绝望,
毫无常理可言的暴力事件,受害者永远不是自己。
毕竟这次的暴力事件,
很有可能只是继 " 化粪池警告 "
(源自杭州杀妻案的作案手法)
" 劲夫劲夫全场欢呼 " 后,
(蒋劲夫家暴事件)
一场新的玩梗,
甚至造就对女性的新一轮恐吓。
那些真实存在的痛苦、血泪,被娱乐化的戏称消解,
高高举起再轻轻放下,
最后连女性 " 气抖冷 " 的真实反应都会被耻笑。
不仅是事发后的恶性舆论,
部分媒体不顾新闻伦理在报道用语上的暧昧无疑是一记结实的背刺。
本是性骚扰,都能被模糊成 " 靠近 ",
本是 " 围殴女孩 " 却被形容为 " 战局 "" 对抗"……
都这时候了,
怎么还不乐意承认一句,
对女性的 " 双重标准 " 早就不是一句玩笑话了。
男性出轨不过离婚,
女性只是因感情不合要求离婚,很大几率不成功 ↓
甚至还可能面临生命威胁,
难以忘记被家暴前夫残忍杀害的拉姆 ……
更别提每个女性从小到大对恐惧的感知、
在升学、职场面临的歧视,
哪怕是以讲脱口秀为生的杨笠只说了一句 " 普通自信 ",
就被持续网暴到现在,而古往今来被 " 冒犯 " 被当作笑话的女性又有多少 ……
暴力尚且被语言 " 包庇 ",
那些生活中似乎已经 " 稀疏平常 " 的 " 双标 " 又何时能被真正看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