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小说?
哦,那就是改编歌曲,天涯热门帖,亦或是翻拍国外的成名电影。
好处显而易见:成本小,门槛低,数据好,讨论度高。
无论是情人节档的"一夜情"。
一周年重映的借东风。
还是推迟放映,重振电影院的巧思。
总之,骗到就是赚到。
怎么骗?
海报是双人大头贴,俊男美女,滤镜磨皮拉满,清纯天然。
剧照是胶片感的明信片,磨砂的时代感和历史感。
底色都是怀旧。
是怀旧,更是寻找对自己不完满青春的一份共鸣。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青春,是一个后置状态。
青春片给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看到在青春岁月里,如果自己绚烂过,勇敢过,疯狂过,会是什么样子?
IP本身是青春片的基底,是一段被验证过的,会引起共鸣的青春故事。
而电影改编,企图为这种共鸣装上"扩音器"。
比如照搬原著对话,扩展贯穿全片的关键句。
"晴天、阴天、下雨天,你喜欢哪一个?""下雨天。""我也是。"
——这是《暗恋》男女主在天台墙壁的对话,改编自女主最喜欢的日本动画《岁月的童话》(原片两人都喜欢阴天)。
高畑勋导演的名作,东京白领妙子在十天的乡间假日中重新了解自己,了解生活,还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改变了人生轨迹。
这是在怀旧中怀旧。
原著中这只是两人的一两次互动,被搬上银幕后成了从头到尾对暗号。
这理应是两人的心照不宣,是"我喜欢你,我也是"的潜台词。
但,不屑解释。
为什么是《岁月的童话》,它讲了什么(影片丝毫没提),和你们的情感有什么对应关系?
青春片难拍在长时间的跨度和幽微的情感变化。
它极小,细腻的情感变奏需要用长久的铺垫和瞬间的捕捉。
又极大,心路历程的N次变化,恨不得从幼儿园拍到结婚生子,勾勒出一部青春史。
真的能用2个小时的电影装下吗?
当然能。
Sir最后就举一个例子。
许多人眼中的青春神片——《怦然心动》。
要知道,它一样小说改编,一样旁白推动剧情。
它怎么改?
全片剧情不能再简单:
七岁的女主第一眼见到男主就怦然心动,迷恋他的眼睛和他的笑容。
看看电影为此扩充了什么——
女孩眼里不只有男生。
还有门口的梧桐树,科学实验的母鸡,以及内心自说自话的喃喃细语……
男主眼里也不只有女孩。
两人观察、评价、感受对方,同时,不断反思自己在爱情和生活中的困惑、情感、变化。
之后。
一个冷静了,一个上头了。
两个人都重新认识了"爱情"。
这过程最让我们感动的是什么?
不是相遇,不是暧昧,更不是撕心裂肺的痛哭。
这些电影都没有。
反而是结尾时,两人发现,之前的所有揣测都带着某种自以为是的偏见。
于是有了那一段开诚布公的诉说。
可见。
在青春爱情的赛道,我们缺的不是IP光环,不是颜值或技巧。
而是扎实的生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