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曲解,很快跟上。
有人嘲讽:" 看,男人看脱口秀还要解释,果然不行。"
表达,源于自身需求。
杨笠的文本,从生活取材,是个人经历的折射。
不限场地,不限人物,甚至就在演出现场。
一次线下演出。
杨笠站在台上,如常抖落包袱。
角落里,两个拿着酒瓶的男子,发出不怀好意的笑声,直言:" 好骚啊 "。
一句话,点燃杨笠的怒火。
她想起来,下一个段子要讲到猥琐之人。
于是当场反击,以脱口秀演员的方式回怼:" 就像下面这两位观众。"
台下爆笑连连。
但杨笠,高兴不起来。
只因,她看到了自己的困境,所处群体的困境——
被男性视作玩物,随时能轻浮对待。
杨笠当即决定,她要表达,要正大光明,要一语中的。
以笑话,包裹真实。
用锋利,直戳人心。
生猛又鲜活,被赐名 " 温柔一刀 "。
为人上,也与自己的段子达成一致。
一介俗人,不避讳谈钱,不掩饰想赢,就连挖鼻孔、打呼噜、酒后失态,她张口就来。
" 大家都知道,我也就不用端着了。"
一如既往的,锋利,真实。
把脱口秀女演员的身份,诠释得饱满。
但对于女权,女战士,诸如此类的头衔,杨笠不敢认。
一开始,甚至有些抗拒。
不是对于身份的不认同,也并非不愿再次去发声。
而是源于她的" 无知 "。
女性权益,女权群体,是杨笠的知识盲区。
当什么都不了解时,就被划分到领域内,让她觉得恐惧。
杨笠想表达的,从始至终,都是自己。
来源:坏姐姐来了
但恨她的群体,全然不顾。
愣是把一个讲笑话的人,给塑造成霸凌者的形象。
急于贴标签,鉴是否打拳,污名化、妖魔化滚滚而来。
极力展示着强权,却对房间里的大象视而不见。
这,就是当下的处境。
包容度骤降。
绞杀声迅猛。
即使是脱口秀舞台,也有着" 区别对待"。
还记得《脱口秀大会》第四季。
选手步惊云。
以一口陕西口音,吐槽老公衣品堪忧。
语言诙谐,表演生动。
惹得现场一片欢声笑语。
但作为领笑员的杨澜,极其不认同。
没有拍灯,反而批评:" 不应该嘲笑老公土。"
以这个理由,淘汰了步惊云。
等到有人吐槽女友时,杨澜又变了。
杨蒙恩。
吐槽跟女朋友逛街。
调侃着说女朋友 " 奴化 " 他。
本以为杨澜,会以同样的立场,指责杨蒙恩不尊重女友。
没想到,她却笑着拍灯,直呼有趣。
还表示,这场表演,说明杨蒙恩女友对他很好。
照理来说,两场表演,好笑程度相当,现场效果不相上下。
文本主题,也大体一致:皆在以另一半的生活方式做文章。
但杨澜,
在前者身上,看到的是尖刻。
在后者身上,看到的却是爱。
造成这种双标的,不是选手,不是观众,甚至不是杨澜。
而是来源于,社会长久以来,加之于女性的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