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路西法尔
承认吧,人类对恐龙已经厌倦了。
2015年的《侏罗纪世界》第一集中,为了挽救侏罗纪公园日渐下滑的客流量,吴博士凭空造出了「块头更大、叫得更响、牙齿更多」的混血恐龙,「它根本就不是恐龙」。

《侏罗纪世界》
不幸地是吴博士的台词也适用于这个经典系列重启后的命运:银幕上的恐龙动作更流畅、皮肤更细腻(随科学与时俱进加入羽毛和绒毛)甚至更有人性,但观众们对此已经麻木。
《侏罗纪世界3》中的人类威胁被悄悄换成了变异蝗虫:什么都吃、特别能生而且根本不会死,厉害吧?似乎连环球影业自己都相信:恐龙已经过气了。

《侏罗纪世界3》
在《侏罗纪世界2》的结尾,恐龙涌向人类居住的城市。人龙相遇会是怎样的光景?这是上一部留下的悬念。
然而当我们真地在《侏罗纪世界3》里看到这个世界时,无疑会失望于它的平庸:恐龙被用于地下赌场或训练成杀手,除此之外,人类社会好像没有太多变化,似乎地球上只不过又增加了一种大型犬。

近景是颤抖不已的人类,远景是霸王龙的低垂的鼻孔,它紧贴着地面搜以寻猎物的气味——这是新老六部曲中反复出现的经典构图,虽然只露出一鳞半爪,但这个画面中恐龙给观众造成的压迫感是全景式摄影无法比拟的。
老式的拍摄手法唤醒了人类对于自身渺小的记忆和对庞然大物的原始敬畏。相比之下,CG动画让观众的目光得以全方位地凝视、抚摸巨龙的各个细节,这种近乎神明般的全视视角将观众引向对于技术的崇拜与陶醉,与崇高、敬畏等情绪本质上是相悖的。

因此《侏罗纪公园3》中没有任何一场恐龙大战的趣味性能超过它的先导短片《大石之战》——确切地说是未能超过《大石之战》的片尾花絮。
《大石之战》的制作者设想了好几种恐龙闯入人类世界的场景:公路上挥舞尾巴的剑龙、追逐小女孩的伶盗龙、婚礼上吃掉鸽子的翼手龙……与追求视觉轰炸的正片相反,这些段落粗糙得就像手机摄像头拍出来的一样,也许这才是将感官归还给观众的正确方式?

问题也不仅仅出在泛滥成灾的CGI上。如今对于好莱坞商业大片的情节合理性,观众已经足够宽容了,但是《侏罗纪世界3》情节安排的缺陷还是多到让人难以忽略。
比如影片的核心情节之一是绑架小女孩梅西——第一代侏罗纪公园联合创办人班杰明外孙女的克隆人,吴博士说她身上藏着拯救世界的未解技术。既然如此,坐下来和梅西的养父母友好地交涉一番不是比派出雇佣兵绑架更好的选择吗?欧文和克莱尔总不至于顽固到坐看世界毁灭的地步。

况且研究克隆技术也不是非要一个完整的大活人不可,从梅西身上弄一个细胞问题不就解决了?编剧大概是把克隆和3D打印弄混了,更可能的是《侏罗纪世界3》的编剧觉得科幻片里科学概念根本不重要,只需要有一个听起来拉风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