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遍全国的小说《红岩》是在他的力促下出版诞生的,首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也是在他的悉心关照、支持下创作完成的,获得全国青年美展金奖的油画《父亲》他也是指导者之一……为了纪念这位新中国重庆文艺事业的奠基人王觉,6月16日,文集《渥丹心语》在重庆市文联举行了首发座谈会。
据介绍,本次由重庆出版集团出版的纪念王觉同志诞辰一百周年文集《渥丹心语》收录了王觉同志的主要著述和亲友同事怀念文章,是了解王觉生平,感受其人格魅力、思想境界的重要著作。
纪念王觉同志诞辰一百周年文集《渥丹心语》首发座谈会现场
王觉,1922年生于重庆巴县。他17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解放后,王觉历任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中国作协四川分会副主席、重庆市文联党组书记兼副主席等职务。
“他是新中国重庆文艺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座谈会上,文集《渥丹心语》的主编夏祖生首先介绍了出书的经过和王觉同志的生前事迹。这其中,从小说《红岩》的出版,到创办《红岩》杂志并首发,后来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再到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参评全国青年美展的背后,都有王觉关心、指导的身影。
夏祖生专门提到,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王觉在获悉了当时还只是业余作者的罗广斌、杨益言、刘德彬等三人写出了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后,就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积极扶持、组织和指导了长篇小说《红岩》的创作。“他争取将三位作者一起调进(重庆)市文联工作,为他们创造了较好的写作条件。”
在兼职担任重庆《红岩》杂志社主编期间,王觉又“发掘”出了后来斩获首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夏祖生说,王觉当时热情地将作者周克芹请到了重庆,安排住在市文联安心写作。因条件有限,周克芹当时吃饭都是在《红岩》编辑部几位编辑家中轮流吃饭,“而在他自己(王觉)家请周克芹吃的饭自然是最多。周克芹就是在得到《红岩》杂志社编辑们如此悉心关照和支持下,顺利完成全篇写作的。”
原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罗中立的代表作《父亲》的背后,也有王觉的关心、指导。当时,川美申报该作品赴成都参加四川青年美展。“面对这样一幅满脸苦难皱纹的农民头像油画,究竟能不能送上去参展呢,成为了摆在市文联领导人王觉等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纪念王觉同志诞辰一百周年文集《渥丹心语》
据介绍,当时有人批评这幅作品“没有反映解放后中国农民的变化”,面对如此情形,王觉先生不为所动。他冷静地和市美协主席牛文多次探讨,反复交流。经与罗中立多次斟酌,后来罗中立在油画《父亲》定稿的左面耳朵上加上一支圆珠笔,用此加强了些社会时代新气息。“这也许为这幅油画破土而出创造了机会,使它能顺利问世。”
不仅如此,重庆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黄济人也在书中撰文专门谈到“王觉于我有恩,于我有情。”他从内江师专毕业后回到重庆,进入《红岩》杂志任编辑,一度没有住处、在《红岩》编辑部打地铺等生活问题都是时任市文联党组书记的王觉打报告帮他解决的。
王觉
在座谈会上,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凌孟华表示,在读完《渥丹心语》后,自己既有感动,也有怀念和期待。“通过王觉先生的事迹,我们不难发现,他是因为有着更高的理想才投身革命的。他家在乡下有田地,城里有房产,家里有佣人、小轿车,但他仍选择了变卖田产来办出版社、出版书籍,用实际行动来支持革命,这是非常让人感动的。”
凌孟华说,在后来的工作中,“我们又可以看到他是一位有大智慧的前辈。”与此同时,包括著名文博专家、文化学者王川平,《红岩》杂志现主编刘阳等后辈都喜欢叫他“觉伯伯”。“这又可以看出,他是非常平易近人,温暖待人的。”
重庆师范大学教授周晓风则表示,《渥丹心语》其实也很好地梳理了重庆的历史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