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们又是真的 " 火 "。
汪苏泷曾说:" 只要是人均消费不超过 20 块钱的地方,都放着我的歌,什么理发店啊,小卖部啊,都能听到。"
实际上,即便是在所谓更高档消费的地方,放的也是他们的歌。在大家都没什么钱的青春年代,许嵩和汪苏泷是人们用脚投票诞生的 " 民选巨星 "。
图片来自网络
在音乐圈,没有人不希望写出热歌。
一首家喻户晓的大火曲目,就像是音乐人的保险。只要歌在,江湖地位就在。在乐坛,凭借一首歌 " 吃一辈子老本 " 的歌手并不在少数,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也是一种能力。
早在大数据算法统领短视频音乐之前,许嵩和汪苏泷早已成为初代 " 爆款制造机 "。
" 网络歌手 " 的标签之下,一个共同点却是,他们几乎每一首歌从词曲创作到录音混音,均由自己一人完成。
这符合现在对于 " 原创音乐人 " 的定义。
但在那时," 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 " 这件事无异于 " 小作坊 " 和 " 不入流 " 等同,比起动辄斥资百万包装流行歌手,许嵩和汪苏泷只能被列为 " 非主流 " 之列。
图片来自网络
汪苏泷至今依然对 " 贴标签 " 这件事心有余悸," 我当时就是被人贴上网络歌手的标签,但最终音乐都是来听的,有些歌在你心里,听完之后留下了,有些歌听过就过了。"
能经历时间沉淀留下来的歌,就是好歌。汪苏泷和许嵩的沉淀,都至少用了十年。
时间带来的改变,也随之发生。
自 2011 年开始,许嵩更注重在作品中表达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与人文关怀。在歌中,你依然听得见许嵩的独特风格,但是歌词却指向更现实的社会。
《违章动物》《大千世界》《全球变冷》等歌曲的问世,更是让曾经听着许嵩式情歌长大的网友们吃了一惊。
他在音乐中描述路人冷漠,描述城管暴力,描述中东战争。蜕去少年青涩,他的歌变得丰富而强烈,甚至有人评价:" 他变了,变成当代杜甫了。"
然而这样的变化之外,许嵩又似乎一点没变。
正如 2019 年他在上海演唱会上对歌迷所言:
" 从二十岁起,我的青春时光全都投入到创作中,除了少数舞台时刻,大部分的时间我都是一个幕后人士,我非常享受那样一人一世界的创作空间。"
正当许嵩完成创作转变时,汪苏泷也靠着多首大热的影视歌曲,撕掉了自己身上的 " 网络歌手 " 标签。
2015 年,随着电视剧《花千骨》大爆,歌曲《年轮》再次风靡。这首深情的电视剧插曲,陪着无数人度过了缱绻心伤的夜晚。而少有人知的是,这首歌的词曲创作都是汪苏泷。
汪苏泷曾开玩笑说:" 这首歌除了张碧晨以外都是我的。" 以《年轮》为锚点,汪苏泷一举打开了影视原声带市场,他创作的《忽而今夏》《耿》等影视歌曲均取得巨大成功。
他不只关心少年青涩的爱,也关心成年人的内心世界。
十多年过去,他成为了影视投资方争夺的流量密码,有了 " 影视原声带小神兽 " 之称。
出道时写歌自嘲 " 我很忙我是班长,这辈子不知能否自费开个个唱 " 的许嵩可能不会想到:多年后,他的城市巡回演唱会一票难求,成为数字时代的票房保证。
在古典音乐教育下成长的汪苏泷,也不会想到自己会因为写网络热歌而踏入流行音乐领域,成为不老的 " 青春代名词 "。
而听着汪苏泷的歌长大的一代,也正以自己的方式续写着自己的青春故事。
一代人长大,陪着他们长大的音乐却依然年轻。
" 我小学在听《有何不可》,大学毕业还在听《有何不可》。" 时代的节奏不断加快,当代年轻人对于 " 老歌 " 的怀念与依赖却逐渐加深。
而许嵩、汪苏泷所引发的回忆潮,正体现了年轻人在变动的时代中,寻求安全感的一种方式。
近几年来,年轻人似乎自发地掀起了一股 " 复古风潮 ",他们越来越爱听老歌,越来越爱看老剧。
从各大音乐榜单的数据来看,一些经典老歌反复上榜。
其中,周杰伦的《晴天》仅在某音乐平台 2021 年度的上榜次数就高达 52 次,几乎每周都在榜上,而这首歌的发行时间距今已经过去整整十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