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少有人知道80年前曾任过中华民国代总统的冯国璋是今日相声演员冯巩的曾祖父。因政治原因,冯巩曾为此吃尽了苦头,但也为他提供了难得的生活基础。
当年的冯家,曾着实辉煌过。但到冯巩这一代,所能享受的,只是祖宗留在天津民主道58号的一套老宅了。
“文革”中,扫荡“残渣余孽”的风暴,野蛮地冲击了这座小楼。在一片“打倒反动军阀的孝子贤孙!”的口号中,冯家被抄、被砸。
冯家被撵出了那座小楼,被赶到大昌兴胡同的一个大杂院里,住进一间仅有12平方米、连窗户玻璃都没有的小屋。
那时,冯家的日子过得很苦。冯巩的父亲工资停发了,被遣送回原籍劳动改造。全家八口人的花销,全靠冯巩母亲79.50元的工资。
在冯家,对冯巩影响最深的,不是他的父亲,而是他那当中学教师的母亲。其母名叫刘益素,这位昔日“京东第一家”的刘家大小姐,早年毕业于辅仁大学数学系,在如此艰难的逆境中,竟能连年被教育系统评为优秀教师。
在那特殊年代里,像冯巩这样的小人物,要想出人头地,要想增强自身的“革命色彩”,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能够进入“无产阶级革命文艺宣传队”。
冯巩不漂亮,但具有一种独特的表演才能。九岁时,他就在一个全是由孩子们组成的宣传队当骨干。进学校后,冯巩开始学样板戏。他拜了一位琴师,不到三个月,便能用京胡像模像样地拉出几段曲子了。
后来,马季、唐杰忠合说的相声《友谊颂》出台,这是“文革”开始后出现的第一个新相声,轰动了文艺界。校宣传队老师要排演这个节目,选演员时,挑来挑去选中了身材瘦长、口齿伶俐的冯巩。
马季、唐杰忠听说天津有两个学生能说他们的《友谊颂》,特从北京赶到天津,戴着大口罩,亲自看他们的表演。事后,马季非常高兴,不仅要收冯巩为徒,还要把冯巩带走。可当马季听了冯巩的出身后沉吟半天,最后还是表明了明确态度:“不管怎么样,这徒弟我是认定了。”
冯巩会说相声的信息传出后,各部队文工团纷纷前来挖“宝”。但是,冯巩统统过不了那道政审关。
冯巩清楚,要改变自己的政治命运,唯一的出路就是参军入伍。工作后,冯巩作为文艺兵进部队,花名册上却没有他的名字。他当了两年的“黑兵”,入伍的问题仍然难以解决,最后又不得不退回天津原工厂。而工厂里,一张大字报贴在墙上:冯巩因目无组织纪律,擅离职守,旷工达一年多,经研究决定予以自动离职处理。
面对无数次挫折,他依然坚强,在相声这一艺术领域里,拼命地勤学苦练,终于练就一副独具特色的工夫。
如今,冯巩朋友遍天下,人们都说冯巩脾气好,为人和蔼,总是一副谦虚模样。冯巩却说:“咱哪是谦虚呀,这是形成习惯了。”
冯巩的话中,不无调侃的意味,但几十年的磨难,确实养成了他谦虚好学和百折不挠的优秀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