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明星排行榜突然火了。
从内娱到港台,从影坛到乐坛,从演技到流量 ……
各式各样的排行榜,如雨后春笋冒了出来。
将明星划分成「神」「半神」「顶级」「待爆」等等级别。
不过,由于这些榜单均为网友制作,缺乏专业性和统一的标准。
一经发布,便招来路人群嘲。
各家粉丝则不服排位,疯狂撕 ×。
其中,有一种声音引起了鱼叔的注意。
电视咖也配和电影咖比?
一直以来,影视圈都有个不成文的鄙视链。
电影咖>电视咖>网大网剧咖
从行业到观众,都默许了鄙视链的存在。
但,到底为什么会形成这种鄙视链?
今天就来聊一聊。
电影咖更「高级」。
内娱不少明星也是这么认为的。
这几年,不少靠电视剧走红的演员,都成群结队进军电影圈。
刘亦菲早年也曾在采访中称,自己更想拍电影。
因为周期短,而且拍起来比较有档次。
这个档次,首先便体现在商业价值上。
在大众观念里,电影赚来的,那是真金白银的票房。
电影咖获得的头衔,动辄就是百亿票房演员。
而电视咖拿来标榜的,大多则是播放量、收视率。
且不论数据是否有造假,至少远没有票房来的直观。
除此之外,电影咖还有商务资源的显著优势。
回归国产剧前,刘亦菲在电影圈摸索了 16 年。
即使出演电影评分普遍不高,却丝毫不影响吸金能力。
主演迪士尼电影《花木兰》,让她风头无两。
此后顺势收下 LV、天梭手表等顶级品牌代言。
甚至,一些履历尚浅的电影演员,也备受金主爸爸的青睐。
比如由金马和金像奖加持的文淇、春夏,均得到了一众顶级奢侈品牌的青睐。
当然,这对演员来说毕竟是身外之物。
更重要的是演技。
演电影和电视剧有什么不同?
张译多年前曾在知乎上回答过这个问题。
「在电影里表达吃惊,也许只需要眨一下眼睛。」
电影作为一种依托大银幕的艺术。
观众坐在电影院里,可以清楚地看清演员表演的每一个细节。
一颦一簇,眼波流转,身躯微微的颤抖。
这些都需要拿捏地恰到好处,营造情绪及观众的沉浸感。
如《一代宗师》中,章子怡的眼神只是微微移动。
一行清泪,便说尽了诀别时的悲情。
而电视却不同。
对于观众,它是寻常的消遣。
绝大多数人是为了看故事,嗑 CP 而观看。
因此,电视剧中的表演都尽量生活化。
情绪的表达更依赖相对直白的面部表情与语言。
更重要的一点是,电视剧咖的表演往往容易陷入程式化。
他们大多被套在固有的形象中,经年累月地重复。
比如杨幂。
李少红曾在节目里这么评价她。
「快乐就是哈哈哈,痛苦就是哇哇哇。」
这样的表演,在角色的完成度上没得说。
但,少了惊艳。
观众看看也就过去了,什么也没留下。
潜移默化下,大众产生的偏见是不可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