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影视化《东宫》和《司藤》," 会拍女人 "" 会拍风景 " 各种名号几乎要把他捧上神坛。
他对自己的下一部作品,必然抱有极高的期待与信心。
几位主演在剧宣上也尤其卖力。
开播前自费拍写真,热度有;
换同款卡通头像,团魂有;
开播后更是时不时连麦直播,营业也有。
一旦发现早有的期待、付出的努力没有获得期望的回报,心里难免不平衡。
因为类似落差破防的远不止这个剧组。
演员,有次次下凡次次扑街的小花、中生。
从内涵播出平台剪辑到放弃挣扎躺平任嘲。
编剧有江南,三大 IP 一年之内三连扑。
《九州缥缈录》播出前胃口吊得有多足,播出后口碑崩得就有多快。
《上海堡垒》加入了《流浪地球》的对照组。
《龙族》改编的游戏《龙族幻想》逼氪到让死忠反感。
如此种种,江南的回应竟然是——气急败坏在《龙族 5》割开了人气最高的楚子航的喉咙(割了但没完全割)。
这是跟粉丝赌气还是 " 报社 "?
导演有擅长放狠话的冯小刚。
《一九四二》上映前,他仿佛已有预感——
" 我为此赌上之前 12 部影片积累的人气,我相信我对观众的判断。我也做好了心理准备,即使输得精光也无憾。"
《我不是潘金莲》和《私人订制》接连被喷后,他的态度 360 度反转——
从 " 相信我对观众的判断 " 变成了 " 因为有那么多垃圾观众,才有了那么多垃圾电影。"
从一种极端,走到了另一种极端。
但他们的破防能一概而论吗?
不。我始终认为,主创的 " 应激反应 " 是要分情况讨论的:
一种是被戳穿的恼羞成怒。
像学生时代不及格的卷子被传阅全班示众,那些离谱到极点的错误或失误成了笑料。
自然会脸涨得通红,找一个又一个理由出来辩驳。
一种是被 " 背叛 " 的悲愤交加。
《一九四二》是烂片吗?
当然不是。
只是其题材和风格形成了不低的观影门槛。
但时间会给它平反。十年间,豆瓣评分从公映的 6+ 爬上了 8 分。
冯小刚是习惯性甩锅 + 破防吗?
我觉得,也不算。
他的愤怒,可能源于失去了与观众同频共振的桥梁。
选择相信自己还是听取他人意见,是一道很难的习题。
跑出来吵架,还莫名有一种和观众 " 打是亲,骂是爱 " 的诡异 cp 感在。(对不起我哪来的斯德哥尔摩
观点不一致,不代表冯导的立场与观众不一致。
能看得出来,观众想看好作品,他也想拍好作品。
同样,李木戈的激烈反应,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在乎——在乎观众的感受和意见。
但表达和理解之间,往往因为微小的差距而产生天堑一般的沟壑,更何况是情绪上头后的言论。
正如那句 " 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 "。
而所有主创的反应中,我最最害怕的一种是不在意。
《摆渡人》备受质疑后,王家卫也许有些尴尬,发了一条微博承认有缺憾,但 " 我喜欢 "。
他自己可能也没想到,转评区几乎成了内娱明星的站队大会。
那只为你们喜欢,拍出来给谁看呢?
你们喜欢的又是什么?是王导的戏呢?还是上王导的戏呢?
沉默的螺旋一点点把 " 我不喜欢 " 的声音淹没,直到——
曾 " 穷到‘卡里只剩一百万’ " 的王传君出来 " 唱反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