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琴高娃和袁立一起接受采访,袁立为躲避记者的八卦,主动爆料斯琴高娃打了 " 羊胎素 "。坑完队友,袁立不忘无辜地问一句," 这是可以说的吗?" 斯琴高娃老师用丰富的微表情表达了 " 不可以 ",但嘴上回答是," 哦,可以可以 "。
或许,正是那时候如此自由放飞的舆论环境,才诞生了如此放飞的《花少 2》。
从花学复兴热到内娱考古潮
前段时间, papi 酱在《十三邀》采访中袒露出自己创作的苦恼。"18、19 年左右,开始明显地感觉网络的舆论变得走向很奇怪,极端的声音非常多 "。
在一个非黑即白的舆论环境下,展现自己的棱角和某种冒犯,成了极具风险的事情。稍有不慎,便可能被贴上 " 三观不正 " 的标签。
于是,我们能看到种种滑稽的魔幻娱乐圈怪相。艺人们的曝光渠道前所未有的丰富,微博抖音小红书快手,vlog 综艺播客直播间 …… 而艺人们的曝光个性也前所未有的单一:搞笑女、笨蛋美人、人间清醒大女主、霸气御姐 ……
明星活成了人设,靠人设吸粉的他们只敢展现符合标签的东西,不敢额外展出过多的个性,担心 " 人设崩塌 ",粉丝流失。
近年来一系列塌房事件下,明星们连发言都变得噤若寒蝉," 求生欲 " 爆棚,自我 " 修剪 " 的意识空前高涨。就连最简单的日常对话,明星们都要再三斟酌,小心发言。
周深有次被人采访,闲聊中记者问他,喜欢咸粥还是甜粥。他随口回答,我不爱吃皮蛋瘦肉粥。话刚出口,他似乎意识到不妥,忙把它圆得滴水不漏。
" 我只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只是我恰好不喜欢吃皮蛋瘦肉粥。"
为了避免被骂,镜头下的艺人们被包装成了完美的假人,说着一些挑不出任何错误的废话,真人秀综艺也变得愈发无聊。
新一季的《乘风破浪的姐姐》,宁静、那英两个大姐头分别带队,看起来火药味十足,节目组也特意设计了让两人放狠话的环节。节目播出后," 宁静那英打起来 " 的词条立马上了热搜,但点进去会发现,无非是一些隔靴搔痒的口头互怼。
自称展现 " 群体社交 " 的《五十公里桃花坞》,看似最有可能接班《花少 2》。但节目除了初见面的群体社交尴尬外,明星们迅速分成了几组小团体,有效避开了真正的资源摩擦。大多数时候,节目中是一片和谐祥和的气氛。
观众苦人设久矣,感慨这内娱太无聊,只能纷纷投入到内娱考古潮中,去明星的古早视频中寻找真实鲜活的个性表达,杨幂的《你没事儿吧》、陈凯歌的《阿瑟请坐》、周迅的《好多人啊》,那英的《妈的最烦装逼的人》等,成了 2022 年上半年娱乐圈的代表作,内娱的萧条可见一斑。
这种萧条是全方位的,每个季度都有新剧上线,观众却陷入了无剧可追的境地,只能把《甄嬛传》《武林外传》盘出包浆。
内娱无聊的背后,大概是因为一切都太 " 正确 " 了。没几个人敢冒犯,敢拍点不一样的东西,内容生产者和内娱生产者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画地为牢的创作和表达。
毕竟,就连贾宝玉都成了中央空调,林黛玉无事太作,薛宝钗是《红楼梦》里的 " 绿茶婊 "。《仙剑奇侠传》的赵灵儿被标签党们评为 " 白莲花 ",李逍遥被打成了左右摇摆的 " 渣男 "。
而电影《泰坦尼克号》,讲述了一个三观不正的偷情故事。
影视剧角色的扁平,舆论场上的单一 " 正确 ",对影视剧进行三观审判的道德警察 …… 交织构成了正确而又无聊的文娱圈。市场上再难出爆款,综艺进入 " 寒冰期 ",整个文娱圈都静悄悄。
这让我想到了大尺度传奇小说《三言二拍》,偏偏诞生于人性压抑、阶层禁锢的明代。即便它在当时被列为禁书,却在民间广为流传,延续至今。
有网友如此评价《三言二拍》:" 当世界允许欲望存在时,克制是人性,因为人和禽兽有别。当世间要抹杀欲望时,反抗是寻回人性的唯一道路,因为人和机器有别,这时的人需要重新成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