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地飞行: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2021-2022终期成果展”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正式开幕
“不好意思,我们的‘一梯两户’指的是一个楼梯。”
“我们的项目按计划将在2129年交付。”
有艺术家还在展览现场带来了行为艺术的表演
“你已经成功预订了一套我们‘安琉思’的小洋房……”7月1日,这样一组“售楼”对话出现在了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里。这也标志着“贴地飞行——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2021-2022终期汇报展”开始正式和广大市民见面。
本次展览一方面是对20位参与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2021—2022年度驻留项目艺术家带来的最新力作的检阅,同时更加值得关注的是,作为这项国内首个由学院发起的针对广大青年艺术学子的纯公益帮扶计划,也已经步入第十个年头。“10年来的变和不变其实都浓缩在了今年的汇报展中。”四川美院美术馆馆长何桂彦这样告诉记者。
今年“计划”的作品很“生猛”
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的构思始于2012年,最初只面向川美毕业生开放申请。“他们在毕业后,成为职业艺术家之前,往往身份转变上是存在磨合、过渡的,我们就希望通过驻留计划‘送他们一程’。”四川美院美术馆馆长何桂彦这样跟上游新闻记者说到。
展览现场
而根据最新一季的招募条件显示,在过去10个月里,川美为驻留艺术家提供了每人约30平方米的工作室(驻留策展人每人为约20平方米),并且每人每月还有1000元的创作补贴。
在经过了去年10月至今的驻留创作期后,参与本季计划的20位艺术家带来的最新力作便汇集成了“贴地飞行——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2021-2022终期汇报展”。在何桂彦看来,今年的作品完全可以用“生猛”来形容。
随后,上游新闻记者在四川美院美术馆3楼展厅看到,本次汇报展的作品几乎囊括了绘画、装置、雕塑、行为等等各个媒介。其中不乏让人直呼脑洞大开的奇思妙想。
艺术家郑敬袆带来的作品“安琉思”生态洋房
像本文开头描述的卖房一幕其实就出自艺术家郑敬袆带来的作品《“安琉思”生态洋房》。虽然现场只有沙盘模型,但在接受上游新闻记者采访时郑敬袆的“野心”显露无余。“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安琉思’项目外观上就有两大特点:全透明、很像洞穴的结构。”郑敬袆说,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和自己一直喜欢、关注流体建筑有关,同时里面也包含了她对资源利用、隐私、人际交往的思考。更好玩的是,大家如果现在去展厅,会发现这个作品随时都是有两位“置业顾问”在场的。你有“买房”的问题都可以直接问他们。
留学归来的石梦霞在本次展览中带来了4件作品
有趣的作品还有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留学归来的95后艺术家石梦霞带来的《在边长2米的画框上画一条4平方米面积的竖线》等4件作品。在这些作品中,画框、突破画框限制,以及从展厅天花板到地面都成了她的创作空间。在她看来,现场呈现的作品,虽是绘画“但也已经不是空间附属的装饰物,而是以动态的方式占有空间。”
“驻留”10年有变化也有不变
在策展人张灏看来,本次“贴地飞行——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2021-2022终期汇报展”有两个关键词不能不提:过程性和实验性。“本季驻留计划中有不少艺术家都有海外留学经历,他们通过驻留和川美、其他国内美术院校的毕业生产生的交流,这是非常宝贵的。”
展览现场
张灏说,在实验性上,可以很欣喜地看到有驻留艺术家敢于公开试错,让人看到了“青年无畏”。“有些艺术家是之前有同画廊签约的,但在这次展览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找回了自己创作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