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劳累过度,晕倒在手术台上,流产了。
病人没救活,自己的孩子也失去了。
自此以后,小刘医师就患上了 PTSD,每次站上手术台都会听到婴儿的哭声,吵得她无法专注。
她想不通,为什么自己救了那么多人,却偏偏失去自己的孩子。
自己一双手在救人,自己的身体,却变成了杀人机器。
当 " 开刀机器 " 变成 " 杀人机器 ",正是 " 医院体制 " 最可怕的地方。
身处其中的人,被异化成一个个 " 开刀机器 "" 治疗机器 "。
对一间医院的评价,也被量化成 " 手术成功率 "" 开设分院数量 "" 利润率 " 等一个个冰冷的数字。
而数字背后,藏着的,却是一个个需要耗尽医生心血去救治的生命。
病人变成数字,医生变成机器。
体现一家医院的价值,并非从医学技术,职业道义出发,也不考虑能不能解决当地居民的医疗难题,而是看盈不盈利,有没有效率。
如果没有,对不起,好像连存在也没有必要——
像阳光那样的乡下医院
那是政府把它们变成分院
……
它如果能够将为诊所那是最好的
就可以顺势切掉了
所以,不是女主生病了。
而是她身处的这套体系 " 病了 "。
也不是某个人错了。
而是把人视为工具,逼到生病的体系出问题了。
每个人都被这庞大的机制所支配。
医院的管理者不得不为了利润拼命;
而医生们也时时处在生活与工作、良心与业绩的两难之中——
明知道职业上,是应该要好好照顾病人,帮他们开刀;
可内心也想照顾到家人,小孩。
但这两者无法平衡,必然顾此而失彼。
这是医疗工作者,尤其是女性医生、护士必然面临的难题。
而且,除了不合理的工作时长,无法平衡的家庭与生活。
女性医务工作者们,往往还要面临多一层的性别歧视。
周转于家庭和工作之间的她们,既要被家人嫌弃不顾家。
又得不到医院的理解与体谅。
甚至还会遭到一些男性同事的轻视与嘲笑。
尽管画风幽默诙谐,但这部剧却将医疗现状,将女性医务工作者的困境,直白地展现了出来。
没有任何援手,没有亲善考量,而是一次次被现实压榨。
这样的工作对于女性医护工作人员来说,与修罗场无疑。
在这样沉重的现实面前,女主只能用逃避来暂时获得内心的平静。
因此,这部剧其实是借女主的病与逃,揭示出女性在职场上的困难与不易,反思整个医疗系统。
笑笑闹闹的表面包裹的,其实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内核。
那,出问题了怎么办?
这部剧虽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却让人治好了小刘医生的 " 病 "。
谁?
南南湾村。
因为工作关系,小刘医生与村民们产生了种种羁绊,在这过程中,村民们流露出来的善良与淳朴,重新唤醒了她内心属于医者的使命感。
有挺着大肚子,还要像个大家长一样照顾急诊科所有人的护士长。
在无人处,一向坚强的阿长也会流露出疲惫脆弱的一面,让小刘回忆起当初那个同样无助的自己。
基于共同经历的感同身受,她开始突破自己的心结。
抱着一定不让阿长留下遗憾的信念,完成了流产事故后的第一台手术。
有同事之间的守望相助,也有医生与病人之间的相互理解。
给茶婶做阑尾炎手术的时候,小刘医师又一次产生幻听,从手术室落荒而逃。
同事指责她不负责,家属埋怨他罔顾人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