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歌神」名号坐稳之后,不断开拓新的曲风。
也是因为「唱片卖了很多张,所以有底气了」。
所以,张学友常将幸运二字挂在嘴边。
感谢时代,感谢环境,感谢机运。
他将自己放得很低,这可能也是他常被说「过分谦虚」的原因。
就像被问会不会求做歌唱选秀节目的导师时。
他说要等自己有足够资格。
另外,歌神不仅在音乐事业上将自己当做笨学生。
数次提名金像奖影帝的他,在演技上也相当谦逊。
对于「被演唱事业耽误的影帝」这个标签。
张学友只说见仁见智就好。
实际上,张学友的演技长久以来被低估了。
早在 80 年代末,他就凭乌蝇哥一角拿下了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配角。
演搞笑角色,他的辨识度极高。
比起出圈的「颜艺」,他更擅长的其实是发挥出浑然天成的「蠢萌」。
《东成西就》的洪七公,《倩女幽魂 2》的小道士知秋一叶。
都是带点小聪明的受气包,又有着关键时刻大智若愚的角色弧光。
演深沉角色,张学友则尽显成熟魅力。
《男人四十》当中清爽的语文老师,一只手、一个眼神,就演出了与女学生极致拉扯。
《暗色天堂》当中与林嘉欣再度合作,张学友饰演的虔诚基督教徒,诠释了宗教与欲望的冲突,反差极大。
但张学友对此坦言。
当初选择拍电影,也是因为唱片行业低潮,为了赚钱而为。
相比于卖出才能获利的唱片,电影是演一部就有一部的钱。
对于大家喜欢用的表情包,他相当乐见。
在《澳门风云 3》记者会,就表示「希望大家多用我的表情包」。
在传授经验给演艺学校年轻的学生们时。
张学友没有用梦想包装未来,反而实在分享经验。
还玩笑说:如今想红还是拍青春片比较快。
台下学生一片爆笑。
如今时代飞速向前,香港回归转眼 25 周年。
90 年代「天王歌神」的名号似乎也透露着陈旧。
但相对的,时间也让一些东西厚重了起来。
也许正因视自己为普通人,所以自觉切掉了傲慢,保留了一份清醒。
让张学友对自己经历的一切都有了一份客观的认知。
他曾笑称,常觉得自己有「精神分裂」。
当得出一个结论时,会有另个一自己用比较客观的态度再次审评。
就比如对事业上。
他认为四大天王的出世,只是时代给的机遇,换成现在未必做得到。
「首先我们以前是很区域性的,人们娱乐又少,大家只能看着那个东西,很容易一个人变成一个焦点。」
而张学友也归纳过如今再无巨星的原因。
如今互联网飞速发展带人们到了一个新的网络时代。
传播媒介的多样化,造成大家娱乐方式的分散。
没有集中性的关注,巨星的国民性再难被复制。
同时造星逻辑也早已改变。
「人人都能成名五分钟」的时代,实力不再是唯一的衡量因素。
所以巨星在商业性透支之前已经消解掉了。
由此一番言论也能看出。
张学友「实在谦虚」的背后,是能穿透表象的思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