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们扛起主角位份?估计得让万人群嘲,三观党跳脚。
比如在《安娜》里,许多人就开始为是否应该共情假安娜吵了个天翻地覆。
有人支持她不美但真实的虚荣:" 出身不好的底层人,就连努力都是原罪么?"
有人反对她的行径:" 这样不行吗?答案是:不行。如果她冒名顶替的是你的学历 / 身份 / 高考成绩……你还会支持吗?"
这类讨论都是好的,但很多讨论站在不同立场,也很难达成一致的协定。
比如说:假 · 安娜冒名顶替,毫无疑问是 " 恶 ";
那真 · 安娜不学无术,却因家境富裕花钱买了个真学历,占据了贫穷却真正有才能的学子名额,却能堂而皇之地走在阳光下,她又何尝不是 " 恶 " 呢?
如果大骂假 · 安娜虚荣,却不骂真 · 安娜伪善,那么似乎是在强调:钱权才是正义。
但其实,共不共情安娜无所谓;
重点在于:我们能否看见 " 安娜 " 这样的边缘人物,是否敢于让 " 安娜 " 展现在观众面前。
毕竟:虚荣,贪婪,迷茫,恐惧,有私欲,不甘平庸,野心勃勃……这些特质虽然不那么伟光正,但本就是人性的弱点和阴暗面之一。
不谈及,不意味着不存在。
比如和海外剧《虚构安娜》,就改编自真实的故事:大卡车女儿冒充成有巨额遗产的继承人,混迹在美国上流社会,被众人吹捧成顶级名媛……
艺术来源于生活。
畏惧真实的人性丑恶面,无疑是在闭门造车,人为建造一个真空虚假的玻璃罩。
不论是:被偷走的 28 年,被拐卖的人生,被冒名顶替的高考成绩……这些现实事件反映的就是或许带血泪但真实的生活,都值得被看到。
拍摄 / 讲述 / 记录反派角色,不是为了推崇这种生活方式,更不是为了强调 " 作恶者赢到最后 " 的价值观,只不过是呈现人性的立体和多样化。
神魔皆以血饲。
拍摄一个 " 屠龙少女最后变成恶龙 " 的黑化故事,有时候远比面谱刻板化的 " 真善美 " 女主角,更带感。